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产保险承保赔偿。
对于财产,有一个预估值,比如家财险,首先会对房屋和房屋内的基本财产有一个预估值;比如车险,最基本的定价也是根据车辆的购买价格、实际使用情况、零配件价格等因素。
财险和车险:赔多少钱?
由于财产保险的本质核心是对实际损失进行赔偿,而不是通过赔偿获得收益,因此一旦发生意外,首先需要在承保环节对具体损失进行核定。比如你买了一份保额为654.38+0万元的家财险,家里的墙壁被雨水浸泡后发霉了,修理费一共5000元,那么保险赔付就只有5000元。车险也是如此。当事故发生时,你需要索赔。即使三险买了50万的保额,如果交费时只需要交5万,那也只能交5万。
第三者责任险可以重复投保。
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主只能在一家公司买一份保险。按照交强险的规定,只能买一辆车,但是商业车险可以在两家保险公司投保。比如车主第三者责任险,在A公司投保20万元,在B公司投保30万元,则第三者责任险合计50万元。事故造成损失后,车主可以要求两家公司按照保费比例赔偿,虽然不会双倍赔付。同样是支付5万元,但是你可以要求A公司支付2万元,B公司支付3万元。
当然,现实中这种做法很少发生。为了方便购买和理赔,大部分车主一般会一次性在同一家公司购买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
基于费用的医疗保险:支付多少?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医疗保险:收费型医疗保险和补贴型医疗保险。
费用型医疗保险根据实际医疗费用进行理赔,遵循保险赔偿原则。如果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已经在一个地方交了,比如社保,或者公司报销,或者其他保险公司,就不能再从保险公司得到实际费用以外的超额赔偿,保险公司只补足实际医疗费用的差额。
补贴医疗保险:买多少付多少。
金融领域的保险专家建议,如果在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了收费型医疗保险,就不要再购买类似的保险,可以适当考虑补贴型医疗保险。补贴保险与实际医疗费用无关,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的补贴标准支付给被保险人;如果你在不止一家公司投保,你可以从不止一家公司获得赔偿。
人身险:保单可以叠加。
其实所谓“多买保险,多一份保障”主要是指各种与人相关的产品,比如意外险、寿险、重疾险等。这些保险产品越买越亏,不受公司影响,不存在重复投保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有一种“残酷致富”,这意味着这些支付以生命和重病为代价来继续对家庭和亲人的关怀和责任。
意外险:能买多少赔多少。
莫先生在海外某国做公司代表,每年除了节假日基本都在某个非洲国家工作。公司每年在他的保险上花费数万元,不仅有综合交通意外险和人身意外险各654.38+0万元,还有各种高端医疗。但他每年休假离家时,也在某保险公司买了一份综合意外险,额度为654.38+0万元。一旦发生意外,只要符合理赔条件,三种意外险都可以赔付。
所以对于意外险来说,只要是意外导致的伤残或身故,就可以叠加相应的赔偿金或身故金。像莫先生这种情况,比如交通事故导致伤残或身故,累计三险都是100%,共计300万元。若莫先生因交通事故其他意外出险理赔,也可获得200万元赔偿。
意外险不能无限期购买。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身意外险可以无限购买。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一般保险公司都会规定限定购买金额。比如有的保险公司规定意外险一次只能购买三份,有的规定航意险最高只能购买10份,保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超出这个范围,你也可能被拒绝保险和赔偿。
重疾险:可以叠加甚至“因病致富”
与重疾相关的是重疾保险产品。一旦发生合同规定的疾病,必须进行索赔。这些理赔只与是否确诊有关,与治疗状态和治疗费用无关。比如最近很多保险公司推广的防癌险,只要确诊为恶性肿瘤就可以赔付。而且有些恶性肿瘤也属于重疾范围,所以如果你也买了重疾保险,可以同时获得赔偿。
比如,王先生在A公司买了一份30万元的重疾保险,在B公司买了一份654.38+万元的癌症保险,在c公司买了一份50万元的终身寿险,若干年后,王先生体检发现患有恶性肿瘤,而这种恶性肿瘤也在他购买的重疾保险的保障范围内。不管他是否已经开始治疗,A公司和B公司都必须立即支付给他,总共赔偿40万元。如果在疾病初期,只花了20万就控制住了病情,那么剩下的20万不需要返还给保险公司。如果无法控制,且王先生经过几年治疗后死亡,C公司最终要赔付50万元。
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意外险在内的上述所有理赔,与医保并不冲突,相当于在医保上“叠加”。无论医保能赔付多少,这些理赔都是严格按照合同赔付,不需要发票报销,一次性赔付。一旦付款发生,整个合同也将结束。
保监会:未成年人身故保险限额分别提高至20万、50万。
父母为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险,在被保险人成年前,每份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之和与被保险人死亡时各保险公司实际支付的保险费之和,按以下限额执行:
(1)被保险人年龄在10以下的,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
(2)被保险人年满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