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小微贷款难放。

遍布深圳大街小巷的猪脚饭,因为最近疫情频发,成为了网络名人饭。然而,猪脚酒店的老板们却很难开心起来。疫情的蔓延使得本已微薄的利润更加难以维持。比起知名度,他们更需要实际的帮助。

现实的另一面是,像“猪脚饭”一样,烟火气的街边小店在城市中形成,关门转租的告示依然随处可见。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疫情在全国多地反复出现,使得很多小微企业的生存困境更加突出。

毫无疑问,大量的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和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在旨在帮助小微企业的普惠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很多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仍然难以改善?

有什么问题?

钟伟-德肖伟

银监会数据显示,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三年快速增长,从2019年初的9.9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19.07万亿元,增长近一倍。其中国有大型银行贡献最大,同期贷款余额从2.58万亿元增加到6.56万亿元,增速为154.3%。这也使得国有银行在普惠余额中的比重;惠特尼的小额贷款从2019年初的27.9%增长到2021年末的34.37%,在所有银行中排名第一。

相比之下,之前占比最高的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近三年来普惠性小额贷款一直在增加,但速度远慢于大银行,同期从3.92万亿元增加到6.05万亿元,增速为54.3%,让出了头把交椅。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此类贷款也保持了增长趋势,但增速和占比不如大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突出。

总的来说,Pratt & amp;Amp Whitney小额信贷在过去三年中增长了近一倍,主要推动力是政策。尤其是以前不擅长小微贷款的大银行,能扩张这么快。正是因为《政府工作报告》在2019设定了硬性目标,即普普的增速;惠特尼的小微贷款已经连续三年不低于30%。在这种压力下,各大银行都加大了对此类贷款的投入。

政策推动显著。仅国有银行过去三年增加的近4万亿贷款,就能缓解数百万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帮助其渡过难关。

既然如此,为什么小微公司还在抱怨和苦于生存条件差?从银行借的钱没到他们手里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在央行和银监会的统计口径中,普惠;惠特尼小微贷款是指单户授信额度低于654.38+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比如一个年收入几千万的小公司,从银行贷款900万,从小区门口卖烟酒的夫妻店贷款65438+万。它们都属于Preite公司。惠特尼小额贷款。

对于习惯于向国企等大中型企业发放1亿元贷款的大型国有银行来说,他们自然更青睐规模相对更大、质量更高、贷款额度更高的小微企业,而不是街边的夫妻店。

这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来。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普惠性小额信贷规模最大;以某大型国有银行的惠特尼为例。Wind和银行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末,建行贷款余额1.87万亿元,贷款客户1936700户,平均贷款金额96.56万元。相比之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额。同期惠特尼小微户数为431.600元,是建行平均水平的2.2倍。

事实上,城市商业银行

换句话说,虽然官方统计没有对普惠的小额信贷做进一步的分类;惠特尼低于65,438+00万。现实中,个体户和小企业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个体户是小微,所以从银行尤其是大银行获得贷款还是比较困难的。

客观地说,对于一些银行在实际发放小微贷款过程中故意忽略“猪脚”的做法,我们不能过于苛求。这些小的不符合大银行传统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控制管理。在难以控制风险或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盲目要求下沉会增加财务风险。

这可以部分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过去几年,最大的国有银行在普惠性小额信贷方面的实际贷款;惠特尼流向贷款高、规模相对较大的小企业,使得看似规模庞大的普惠;惠特尼的贷款居然去了“猪蹄饭”,钱也不比以前多。此外,疫情的反复冲击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生存困境。

这个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

以“猪脚饭”所在的餐饮业为例。据统计,餐饮业的平均生命周期是3年左右,80%以上的餐厅都不会活3年。再加上其财务数据不完整、不规范,很难得到银行的风险控制。同时,从银行成本的角度来看,业务经理投放这样一笔几十万元的贷款,比操作单笔几亿元的贷款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光是人力的投入产出比就很低。没有政策的大力推动,不缺大客户的大银行自然没有动力去做这种业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业界也认识到,要进一步有效推进普惠金融,不仅要依靠强有力的政策,还要根据市场规律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深耕多年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小微农商行,定位到位,做得相对更好。

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背景弱、规模小、资金成本高,在优质客户的争夺上,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优势不大。相反,中小银行,包括农商行和城商行,有本土化的优势,可以下沉到专注小微金融。

以常熟农商行的代表行为为例。它是中国最早以小额信贷为战略重点的银行之一。根据其年报数据,2

021年末,常熟农商行户均贷款额为3217000元,仅为同期上述建行的三分之一。此外,该行93.6%的贷款客户贷款额在654.38+0万元以下,占总贷款额的465.438+0.87%,平均贷款额为654.38+0.873亿元。

像常熟农商行这样,在小微金融领域成绩斐然的银行还有很多。如被广泛研究的泰州银行和泰隆银行、顺德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等,都是早在多年前就将战略重心定在了小微业务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成熟的模式。

对于这些模型已经有了很多的讨论和研究。简而言之,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德国IPC模式和新加坡信用工厂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其中一大特点就是小微客户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跑在一线的客户经理。由于小微客户本身分散,这些银行的信贷员也很庞大。比如台州银行近万名员工,有一半是客户经理。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客户风险较高,小微业务的农商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也是各类银行中最高的。Wind数据显示,2021年末,农商行不良率为3.63%,远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1.5%,城商行1.9%。

那些小微业务优秀的农商行则不然。常熟农商行2021年末不良率为0.94%,顺德农商行2021年末不良率为0.93%,张家港农商行2021年末不良率为0.95%,不仅远低于农商行平均不良率,甚至低于国有银行。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银行接手了大银行不愿做的“脏活累活”,靠业务员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人海战术赚钱。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化、大数据风控等技术可以运用到小微金融领域。结合线下题海战术,提升了信息采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成为领先农商行的又一标配武器。

广州农商行研究员龚广祥表示,2017年,常熟农商行提出了科技引领业务的概念。客户经理拿着移动设备现场采集信息,审批从桌面转移到掌上。小微贷款从调查到放款只用了一两天,效率提高了三倍。

从贷款类型来看,与大中型企业贷款相比,金融科技对小微贷款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业界也将金融科技视为突破小微融资世界难题的关键,银行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数字化转型的隐忧

说到金融科技,我们无法回避过去十年互联网平台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在小微金融领域,依托电商生态的蚂蚁和JD.COM,做到了银行几乎做不到的事情。依靠大数据风险控制等技术,他们可以在网上几秒钟内向小额客户发放贷款。

早早看到这个趋势,提前布局的多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如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在2015年末成立了国内首批金融科技子公司,建行、工行、中行也在2018、2019成立了金科子公司。银行业的新兵,以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民营银行,在成立之初就以金融科技和线上为核心特征。

相比之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大多数中小银行在这一能提高小微贷款效率的关键技术上远远落后。

自2017起,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每年都会发布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调查了大量中小银行,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发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在不断提升,但在实际运用中,中小银行明显落后于大银行和股份银行。

这也很好理解。金融科技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并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效益。大银行有足够的资源来推广它。根据上述报告中的统计,2019年,工银金融科技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3.48万人,比同期9家股份制银行的总和还要多。当年建行对金融科技基金的投入最多,达到6543.8+076.33亿元。

对比上述常熟农商行的行为代表,根据其年报,该行2021年营业收入76.55亿元,员工总数6849人,其中技术人员261人。无论哪个数据,都远远落后于大银行。

零壹财经研究院院长余百成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中小银行无法独自完成数字化转型,都需要与第三方合作,推动金融科技的落地。

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平安金融账户为代表的金融科技SaaS平台,为中小银行提供系统级的金融科技建设和使用解决方案;二是在大数据、企业征信、反欺诈、智能营销、催收等特定环节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公司;三是由之前的P2P、现金贷平台转型而来的助贷平台,如中概股三大公司360、乐心、信义科技等。

2020年之前,以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为代表的联合贷款模式最受中小银行青睐。银行只是出资方,获客、风控等环节都由蚂蚁金服完成,双方按照约定分享利润。但监管注意到风险并加以限制后,合贷规模迅速下降。

换句话说,在潮水退去之后,那些主要依靠外部平台,但服务小微业务能力不足的银行,将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更加难以生存。这也让常熟农商行、顺德农商行等深耕多年的银行竞争力更加凸显。

但总体来看,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受自身规模和资源能力的限制,在金融科技的推广上进展相对缓慢,这关系到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因为部分地区监管趋严,中小银行在关键数据治理等环节出现倒退。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受到省联社机制的制约,金融科技创新自主权有限。

回到本文的原问题,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是服务小微“猪脚饭”的主力军。虽然很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但其规模和地域经营限制决定了这些银行孤立来看是“小而美”,但不足以满足规模更大的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这一点上,呼吁多年的中国普惠金融之路任重道远。

a

结束

相关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