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助力新能源产业链打造“绿色”闭环。

近日,工信部公布,在第四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标准条件的企业中,3家上海环保企业上榜,其中1首次获得动力电池回收资质,标志着上海动力电池本地化回收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7月,《上海市瞄准新跑道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上海要发展报废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同月,上海首条国产化动力电池拆解利用生产线建成。由此可见,上海正在逐步探索可行有效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本土化长效机制,以智能化、低碳化的回收模式为全国汽车产业提供新的经验。

探索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

在此轮“白名单”公布中,上海有3家企业入围,分别是上海魏翔钟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一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信再生资源(上海)有限公司,这是首批上海本土环保企业集体入选,成为国家“正规军”。在入围的三家企业中,魏翔钟毅同时获得了梯级利用和回收资质。是工信部88家入围企业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双重资质的企业,也是上海首家具备国产化动力电池拆解回收能力的企业。

梯级利用,顾名思义就是对轻度报废的动力电池进行分类、降解和再利用,难点在于电池分类。回收是指对严重报废的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和原料回收,难点在于拆解和减量。回收对企业的技术、安全、环保要求更高,但对废旧动力电池做到物尽其用却是最终端、最必要的环节。

近年来,上海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提及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并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属于生产者责任制。

从官方来看,从2019开始,上海开始重点建设电池回收服务网络。到2022年年中,已建成420个临时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和9个第三方集中存放网点。2021年3月,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数据来源和去向可追溯。

从官方规定到企业审批,从数据采集到线下管理,一条清晰的脉络表明,上海正在加快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布局,探索本地动力电池回收的长效机制。只有妥善处理好车载动力电池的回收,上海的新能源产业链才能更加完整,节能减碳的目的才能真正落实到底,上海的新能源汽车才能完成从绿色到绿色的闭环生产。

“智造”和环保双管齐下

想要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离不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为推动上海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上海鼓励有技术、产业附加值高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上海落地。”上海节能减排中心绿色低碳战略发展部部长金瑛说。

魏翔钟毅股东、魏翔中国区总裁黄伟表示,上海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对环境影响评估、安全评估甚至员工职业健康都非常严格,这反过来也成为企业技术升级的动力。为了在上海落地,魏翔钟毅嘉定工厂采用了湿法提取的技术路线,通过低能耗、低排放的处理技术,实现了废气的无害化处理和废水的100%循环利用。

在魏翔·钟毅的工厂里,记者很少见到工人。据了解,这是因为魏翔钟毅的工厂只有20多名工人。依托视觉检测系统结合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线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上海易信也开始使用全自动机器人。使用20个步骤,工厂平均每20到30分钟可以处理一个电池组。

未来,上海将结合上下游产业链回收动力电池,尽快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上海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发展目标提供良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