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知识债券发行一级市场概述及分类
根据债券的运行过程和市场的基本功能,债券市场可以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一)分销市场
债券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是发行人首次发售新债券的市场。债券发行市场的作用是向社会分销政府、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向投资者筹集资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通过发债来筹集资金的地方。
这个市场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统一的时间,可以算是隐形市场。这一点我们不需要深究,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从委托承销机构购买债券,直接从发行机构购买债券很难,也很少见。
(2)流通市场
也称二级市场,是指已发行债券出售和转让的市场。债券一旦认购,在一定期限内建立债权债务关系,但通过债券流通市场,投资者可以转让债权或变现债券。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整体。
债券发行市场-一级市场
一、一级债券发行市场概述及分类
债券发行市场主要由发行人、认购人和受托承销机构组成。我们之前说过,只要有发债资格,无论国家、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还是公司、企业等法人,都可以通过发债来借钱。认购人是我们投资的人群,主要是社会公共组织、企事业单位、证券机构、非营利机构、国外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我们的家庭或个人。委托承销机构是代表发行人办理债券发行和销售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债券有三种方式:公开发行、私募发行和承销。
根据金融中介机构是否参与发售的标准,国债发行可分为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其中间接发行包括代销、包销、招标和拍卖四种方式。
直接发行一般是指财政部作为发行人,直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发行债券,也称为私募。这种营销方式的债券发行量一般不会太大。作为财政部,国债发行量比较大。比如美国每周发行6543.8+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中国发行的国债至少几百亿人民币。仅靠发行人难以直接推动巨额国债,所以很少使用这种发行方式。
代销是指国债发行人委托代理机构向社会销售债券,可以充分利用代理机构的网点。但由于代理人只是根据预先确定的发行条件,在约定的日期内代为销售,代销期结束,如有未售余额,退还给发行人,代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因此,寄售方式也不尽如人意:
(1)不能保证根据当时的供求情况形成合理的发行条件;
(2)营销效率不尽人意;
(3)发行期较长,因为有预售期的限制。
因此,代销发行只适用于证券市场不发达、金融市场失灵、机构投资者缺乏承销条件和积极性的情况。
承销与包销是指大量机构投资者组成承销团,在一定条件下承销财政部的国债,由承销团负责在市场上转售,任何未售出的余额由承销商承销。这种发行方式的特点是:(1)承销的初衷是请承销商向社会转卖,发行条款由财政部作为发行人和承销团确定,国债只有在全部承销程序完成后才能与投资者见面,所以承销商是作为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中介而存在的;(2)承销是以经济手段发行国债的标志,发行条件可以通过招标确定,是国债发行转向市场化的一种形式。
公开招标是指财政部作为国债发行主体,直接邀请大型机构投资者投标。中标后,投资者没有义务向社会销售,所以中标者就是国债认购人。当然,中标者也可以以一定的价格向社会出售。与承销发行模式相比,公开招标发行不仅实现了发行人与投资者的直接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通过投资者对发行条件的自主竞价,使竞争等市场机制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发行条件,缩短发行周期,提高市场效率,降低发行人的发行成本。是国债发行方式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
拍卖发行是指在拍卖市场上,按照常规的、定期的拍卖方式和程序,由发行人主持向投资者公开拍卖国债,国债的发行价格和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国债拍卖发行实际上是以公开招标为基础的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是国债发行市场高度发达的标志。由于这种发行方式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发行中被广泛采用。
其实无论如何对投资者来说都无所谓,在发行市场认购国债还是需要交手续费的。
二、中国债券发行市场
我国首次发行的债券是清政府于1894年为满足甲午战争的需要而向官商发行的。当时叫“利息贷”,发行总额两百多万银Ll。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发行债券支付赔款,总额达6543.8亿两白银(当时称为“赵信股票”)。
自清政府开始发行债券以来,旧中国历届政府为维持财政平衡,发行了大量债券。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政府先后发行了数十种债券。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6月1950和6月1发行了“人民胜利贴现债券”,实际发行金额折合人民币2.6亿元。债券本息于6月1956+01.30全部还清。1954年我国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债券”,1958 * *年共发行五期,发行总额39.35亿元,1968年全部还清。此后20年,中国没有发行过任何债券,处于“无外债无内债”的特殊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198110 10 16通过《中国人民国库券组织条例》,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库券平衡财政预算,对象为企业、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截止1997年底,已连续发行17年。
1987年,为推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筹集大型项目中长期建设资金,我国面向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发行三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发行总额为55亿元。1988年,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我国发行两年期国家建设债券,面向城乡居民、基金会组织、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发行金额80亿元。
1988年,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我国再次发行金融债券,1992 * *年共发行五次,发行总额337.03亿元。除1988发行的3年期债券和5年期债券外,其他年份均为5年期债券。发行主体主要是专业银行、综合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从65438到0989,中国政府只针对企事业单位发行专项债券,不针对个人。债券从1989到1991 * *分四次发行,期限为五年。
65438-0989,银行实行保值补贴利率政策后,财政部开始发行保值补贴结合的保值债券。计划发行金额为6543.8+02.5亿元,期限为三年。发行对象为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各类基金会、保险公司、符合条件的公司。其年利率随银行三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浮动,加上增值补贴利率,再加上654.38+0个百分点。654.38+0989的增值债券实际已发行87.43亿元,尚未全部发行完毕。
1988年,国家专门投资公司、石油部、铁道部还发行了总额为80亿元的基本建设债券,向四大国家专业银行发行,期限为5年,1989、1459万元向全国城乡个人发行,期限为3年。
随着国债市场的发展壮大,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市场应运而生。1984年,我国开始出现企业债券。当时一些企业自发向社会和企业内部员工集资。65438-0987,国内部分大企业开始发行重点企业债券。65438-0988重点企业债券由全国性专业银行代理全国性专业投资公司发行。之后,中国出现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内部债券、房建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
从65438到0985,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在中国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此后,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相继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1991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 * *发行了1000亿元国家投资债券,1994年,随着各政策性银行的成立,政策性金融债券开始出现。1996期间,部分金融机构为了筹集资金偿还不定期证券回购债务,开始发行专项金融债券。
1982年,中国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当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东京发行了1000亿日元的武士债券。此后,财政部、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相关企业相继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在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发行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债券市场发行量逐年增加,债券种类逐步丰富,市场化发行方式和利率结构不断完善,特别是国债市场。
栏目:债券发行代码
在各种债券中,国债的代码最有规律,以1996为界。在此之前,深圳国债的代码是“年号”(发行年份的后两位)+“年份”。比如深圳国债8410代表1984。上海债券的代码为“000”+“年限”+“年数”(发行年份的后两位)。比如沪债000590代表1990发行的五年期债券。从1996开始,代码最后一位不再代表年限,而是代表国债发行数量(1996之前发行的国债代码不变),如深圳国债1968,代表1996年发行的第八期国债;国债1995代表1999年发行的五年期国债。上海国债009703代表1997发行的第三期国债;上海国债009908代表1999发行的第八期国债。
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的代码是按照企业(或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等级代码和该类债券当年发行总数排列的,相对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