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北极星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1965438+2005年7月,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先生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制钟厂——烟台宝石制钟厂。1918年,宝钟表厂生产出第一批机械摆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烟台先后开办永康、、永业、慈业等钟表厂,生产“宝”、“永”、“盛”、“业”等品牌机械摆钟,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只单铃、双铃闹钟,15天机械摆钟,游丝平衡挂钟。销往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大商埠,并在全国国货展上获奖。20世纪30年代中期,烟台制钟业鼎盛时期,年产量达654.38+60万只。根据当年的报纸报道,“社会上的人也用盐来购买商品。”当时消息传遍全国,商品销售日见兴隆,北至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市,南至安南、缅甸、新加坡、南洋群岛。交通便利的地方都可以卖。"

烟台钟表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烙印。正是这一点吸引了爱国者的注意。1933年,职责是支援国货的新加坡华侨公司来烟台订购钟表,烟台钟表在东南亚各国声名鹊起。1934年5月,被迫退出抗日战场的冯玉祥将军留在烟台,专门参观永康钟厂。当他看到一套由同胞制作的可与外国钟表媲美的产品时,便即兴作诗称赞烟台钟表:“谁说国货不如洋货?”还买了四个不同风格的摆钟给自己用。

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十几个烟台制钟人先后到天津、青岛、沈阳、丹东、上海、北京等地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办钟表厂,将机械钟制作技术传播到各地。这些钟表厂为新中国钟表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烟台钟表业得到振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公私合营的烟台钟表厂合并成立。1960 65438+10月,为满足产品出口的需要,钟厂开始使用“北极星”商标。1962年,钟表厂转制为国营烟台钟表厂。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尽管受到“文革”的影响,北极星人以不断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填补了新中国钟表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空白。其中,天文石英钟是国家地震局为地震监测而研制的,但实际上成为我国第一批自主研发并投产的石英钟,而船钟的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军用和民用船舶依赖进口的历史。

1975年6月烟台钟表行业调整扩大,成立了专业生产木钟、闹钟、手表的厂家。之后又新建了钟表部件和钟表材料的工厂和研究所,形成了完整的钟表生产体系。北极星已经成为中国钟表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日益繁荣的市场需求,“北极星”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规模,将部分零部件生产分散到胶东农村的30多家乡镇企业,解放力量积极开发和投产新产品、新花色,一批具有国内首创和领先水平的新产品相继问世。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改进技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1979在国家产品质量奖评定中,北极星机械钟获得钟表类最高银奖。1980“北极星”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全国著名商标”证书。1983年,“北极星”机械钟再次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奖。1986,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