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应该是商业驱动还是技术驱动?(深度)|极客九剑
大部分技术人员大概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应该是技术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业务人员和一些有创业经验的技术人员会不屑地说: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它是为业务服务的。公司的一切都围绕着业务!
乍一看,第二种观点更接近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前几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出现了一大堆万事俱备,只欠一个程序员的奇迹;
很多公司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初期,终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却出现了高层撕逼、技术合伙人被踢出局的狗血故事;
少数幸运的公司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突然发现技术无法支撑业务的发展。在这个停就是死的饥饿游戏里,他们只能带着一大堆技术债无奈的往前走;
当一个行业周期由热转冷的时候,很多坐在风口上被吹起来的公司突然发现自己在裸飞。公司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人员扩张和用户补贴上,通过堆人和低效补贴的方式扩大规模。风一停,就直坠深渊。
福克斯:我经历过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公司,也经历过高速爆发的互联网公司。我自己也领导过创业公司。职业生涯中在2C方向和2B方向工作过,亲身见证了行业几轮的兴衰。作为一个了解一些业务的技术从业者,我试着分析一下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
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技术,商业产品就没有附着点,向投资人描述的改变格式的愿景也不会得到用户的验证。
但现阶段,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时候就把技术作为帮助商家快速验证用户需求的工具。
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死在这个阶段,因为最初的想法和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弹尽粮绝,无奈倒闭。
即使有些幸运的公司挺过了这个阶段,但实际做的事情与初衷大相径庭,所以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某个方向做大量的技术开发,企图用技术推动业务发展,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后,发现用户的需求小于预期,这对公司将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在我创业的时候,Fox,虽然我是技术出身,最擅长Java开发,行业内的交易系统基本都是用Java实现的,但是我选择了PHP,因为PHP里面有很多开源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我只要做一些修改,就可以快速上线验证用户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创始人要把商业问题放在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能在这个时候做这件事,是什么样的技术变革导致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前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到。例如,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外卖和自行车共享成为可能。
技术负责人要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有用户思维,有一定的战略能力,配合创始人不断试错,快速验证用户需求,不拘泥于技术细节。
早期不执着于技术,不代表不重视技术,但这个阶段的目的不是开发复杂的功能和支撑巨大的流量,而是验证用户需求。
历经千辛万苦,公司终于跨过了第一个阶段,用户需求逐渐清晰,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中国残酷竞争的环境下,资本此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资本在快速催熟行业的同时,也将参与者拖入了生死淘汰赛,迫使大家扩大业务,占领市场,从而形成垄断,攫取利润。这时候大部分公司的技术都会退居底层,规模是生死的关键。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能够保持冷静的公司领导,有能力透过迷雾看到行业的本质。他们平衡业务推广和技术建设的步伐,逐步建立自己的优势。就像打仗一样,前方部队攻城拔寨,后勤部队运送武器弹药,在相互支援中击败对手。
就像当年的美团,有可能在市场上和对手拼,技术上并没有停止。除了支持不断增长的订单,还悄悄做了一个商户系统。当对手的销售人员还在拿着纸质合同传来传去的时候,美团商家已经可以自己操作了,大大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很大的优势。
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有些公司在进入快车道后仍然过于忽视技术的建设,只专注于向前跑,导致某一天突然发现技术成了瓶颈,已经难以回头。
比如早期的电商大战,很多平台系统根本无法支持大规模推广,每次推广都要挂,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仓促应战,因为在一个充满用户红利的时代,大推广是拉新的最好方式。后来互联网金融完全没有技术了。随便买个系统就号称有很强的互联网大数据风控。当你被羊毛党内外勾结的时候,你只能逃跑。
技术债不是一下子能还的。通常技术问题最痛苦的时候,是业务量增长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说对增量业务的支持捉襟见肘。高速行驶,快速换胎,非常困难。没有巨大的投入和一两年的阵痛期,是不可能完成转换的。前期忽视技术的创始人,这个时候也不能指望他们理性思考。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三下五下两下就能搞定的事,结果往往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权宜之计。
所以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一定不能脱离业务。如果业务有爆发式增长,技术要提前准备,结构要提前松耦合。业务一旦爆发,很容易横向扩张。
另外,技术不仅要应对高并发的压力,还要解决运行效率的问题。随着业务的推进,用户需求逐渐稳定,需要用技术代替人工。随着越来越多的运营细节沉淀到系统中,公司的技术壁垒逐渐建立。此时,系统不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服务于使用它的人,而是逐渐转化为规则、流程、生态、大脑等控制中心。少数人给它定规则,大多数人需要围绕着系统运转,被系统动员起来为系统服务。
这方面做得好的,比如今日头条,所有规则都是由算法触发,在与用户的交互中完善,资源由机器分配,边际成本极低,可以快速推进到多个纬度。因此,人工审核稿件的平台效率极低。一般稿件要过几天才能通过,能否通过的标准在审稿人手中。审稿人一般都是学生或者普通白领,而且都是义务工作者,导致他们只是一个写作工具,除非加强技术建设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很难发展成重量级的内容平台。
互联网创业初期是流量大战,企业往往不计成本堆人加钱扩大规模。但行业发展到今天,证明如果这样做不可行,通常是业务已经打好了基础,技术可以连接。在后期的消耗战中,如果没有更高效的系统武器,前期链接的各方资源最终都会崩溃。
一旦国家建立,那么盈利迫在眉睫,这个时候就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这个时候盈利的关键不是增加收入,因为前期为了跑得更快,规模一直在扩大,规模越大亏损越大。在大部分扩张都是通过相对低效的手段获得的情况下,精细化运营是重中之重,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是关键。
当美团合并点评,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系统建设也告一段落,从之前的炮火中抽身出来的业务全部沉淀在系统中,整个业务的大部分运营已经可以依靠系统来支撑。所以我们开始大胆裁撤营销人员,以降低运营成本。尽管两位大老板土扒貂和吕广宇先后离职,但并没有对公司造成太大的影响。
这时候美团点评的技术体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摆脱人群战术,还可以对后来的挑战者形成很高的壁垒。如果挑战者想要建立这整个系统,他们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有人说,或许可以说,做一个点评美团的系统并不难。
可以,如果你做的只是一个粗略的模仿,确实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也不需要太多时间。
但是有几个关键的方面,只有在业务推广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一个是对高并发订单的支持,一个是多种复杂业务的交叉操作,最后最难的是细节以及操作细节在系统中的体现。
这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很快模仿出来,因为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战争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是互联网系统。前台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后台,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服务器和成千上万的R&D人员在持续的R&D迭代中支撑的。
没有人能完全掌控如此复杂系统的细节,即使能,也无法协调这么多人的发展。即使同样的人从零开始,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即使需要几年的发展,市场环境也变了。
所以技术和业务要协调,共同成长,共同提高,才能无缝对接。公司前半部分是市场驱动,后半部分是技术驱动。
这也是为什么美团点评虽然大规模裁撤了营销人员,但是在技术上的投入不减反增。公司正在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最终技术因素是公司成长的动力。
如果美团和饿了么在外卖领域决定输赢,那么外卖人员的巨大运营成本就会通过加入更多技术因素来改善,就像快递行业出现快递柜一样。
近年来,除了美团,还有小米、今日头条、滴滴等公司有这个能力。他们的技术在公司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当格局已定,脱离了低效竞争的时候。当公司想要产生利润时,就需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关键是用技术代替人工,提高运营效率。
随着Aauto更快的成长,拼多多、趣头条的上市,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从一二线城市收割到三四线城市,新的增量空间已经不大。人口红利创业的机会很少。
此时,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没有人口红利和纯线上业务,就不会有校园创业英雄。其中一部分会进军线下,服务企业,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改造或赋能这些行业。
这个时候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意,更需要一个行业的深厚经验和资源,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深度结合。
这个时候需求往往是一定的,需要的是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因为是成熟的业态,所以需要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没有一根针的瞬间爆炸,只有不断的积累。
比如盒马鲜生,比如无人超市,比如大车搜索,比如汇通等。,都是利用新技术满足原有需求,通过长期积累,重组行业资源,改变行业趋势,提高行业效率。
如果把整个时间轴拉长到十年的阶段,无论是BAT还是后来的JD.COM、小米、滴滴、头条、美团点评,前期在用户红利的驱动下,比拼的是资金、流量、市场份额,而后期则是商业的本质,盈利的前提是是否会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而提高行业效率的根本是新技术的运用。
如果把整个时间轴拉长到一百年,每一个阶段的快速发展,一个大公司的出现,都是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导致的,从蒸汽革命、电力革命到互联网革命,再到移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发展,以及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然后上升到抽象层面,新技术就是生产力(所以国家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宏观上是有道理的),可以直接提高用户的效率,从而获取用户,产生资源重组的能力,改变生产关系,形成新的业态,从而获得巨头的关注,获得更多的资源,拥有更多的生产资料。
所以,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要在宏观上透过迷雾看到本质,在微观上立足当下,做好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