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30亿,如何讲好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故事?
本轮投资完成后,微创医疗机器人估值将达到225亿元,仍为公司子公司。
微创医学官网显示,其总部位于中国张江科学城,上市产品超过300种,涵盖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节律管理、骨科及软组织修复、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及神经科学、内分泌管理等生命科学技术、外科及医用机器人、泌尿外科、妇科、呼吸、消化、医学美容及康复、体外诊断及影像等十大业务集群。
作为众多业务线的一员,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对象和它的名字一样——微创手术。
微创医疗机器人主要探索机器人灵巧、智能控制、信息传感等领域的技术。,并提供以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关节手术机器人、三维电子腹腔镜为代表的多学科一体化智能微创手术产品。
2015,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有几个核心产品。
“图迈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辅助工具,由影像小车、患者操作平台和医生控制台组成,可以为医生提供三维逼真的解剖位置。手术器械优化了人体力学,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充分发挥高灵活性。
“天鹅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是骨科医生面临的“握持不稳、切割不准、隐形”三大难题。微创医疗机器人创始人孙宏斌表示,“洪湖”已经获得国家批准,进入绿色通道。接下来会扩大产品的量化生产,建立自己的全链条产品线。同时,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扩大市场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赛道的未来想象,就像医疗机器人一样。
据雷锋网报道。com,根据IFR的分类,医疗机器人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四大类,主要用于手术、康复、抢救和转运伤者。
其中,手术机器人包括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可转向机器人导管以及其他临床手术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包括帮助护士输液、配药、体检和情绪安慰的机器人。
总体来看,康复机器人的比例约为41%,辅助机器人为17%,手术机器人为16%。
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帝国理工学院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光忠表示,医疗机器人是国内机器人市场最有前景的领域。未来机器人应用最多的领域不会是汽车行业,而是医疗行业。
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也在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医疗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占比已经达到30%左右,国内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40亿美元左右。
此外,国产医疗机器人及其核心技术也在监管层面不断获批。
从国内来看,CFDA认证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有:天之航的骨科医疗机器人(2010,国内最早);韩安医疗的胶囊机器人;三潭医疗的激光定位系统:Remebot (2018)推出的“睿米”神经外科机器人系统。
以“睿米”神经外科机器人系统为例,其对帕金森综合征的手术治疗被称为脑深部电刺激,需要将毫米厚的电极精确植入患者丘脑底部的特定核团,该核团只有一颗花生大小。它对目标定位的精度要求极高,只有在特定部位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精度达到1-2mm。
巨大的社会需求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成熟,也满足了人们对医疗机器人行业的期待。
从市值来看,目前微创医疗市值为568.49亿元。上面提到的天之航发展很快。2008年8月18日,天之航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登陆科创板。截至9月11,天之行市值也达到292.49亿元。
此外,卜式股份有限公司参股公司思哲瑞医疗的主从一体化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型式检验,目前处于临床启动阶段;目前,腹部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已进入型式检验阶段。
雷锋。com了解到,2018年,创立于德国慕尼黑的思凌机器人也在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布局。据36Kr介绍,思灵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很多医疗场景,比如骨科、神经外科、内窥镜、康复理疗等。它搭载了思灵机器人研发的“机器大脑”和操作系统,可以适应手术机器人终端的不同功能,同时保证安全。
这款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内相关医院和医疗机器人公司的订单,有望在明年通过医学认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融资的一个关键角色——高盈资本。
高盈资本是医疗赛道的大佬。擅长投资消费、TMT、企业服务、医药的高邮资本,今年在医疗健康行业大踏步前进。23亿元,独家全额凯莱英,654.38+0.2亿元领投华兰生物,654.38+065.438+0亿元定增凯利泰。
据统计,高瓴资本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在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超过160家企业,其中国内企业100家,海外企业60家。上面提到的思灵机器人也是高瓴资本的投资项目之一。
今年,高瓴资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创投,初期规模6543.8+00亿元,重点投资早期创业公司,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为重点领域之一。
高瓴资本创始人章雷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已经到了寒武纪,也就是大爆炸阶段,各种物种都出现了。这些现象背后,既有监管原因,也有市场经济原因。“我们是一个坚定的重型医疗保健行业,我们已经在这个行业投入了6543.8+020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国内医疗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无论是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还是医护人员驾驭医疗机器人的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都还处于培育过程中。
而且,随着产、学、研、投的相互促进,以及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5G网络、AR/VR等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医生、患者、机器人之间的交互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对数据、物体、环境的感知将更加精准。
但正如田志航自己所说,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业务存在产能利用率低、研发周期长、市场开发不确定、研发费用资本化、未来资本支出大等问题,未来盈利时间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在产品大规模销售之前,公司需要继续投入。
此外,机器人在临床手术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增强医院、医生和患者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认知度还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