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中国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是1909年外国人创办的。这一年,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投资创办了一家电影公司:亚洲电影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亚洲成立后,在上海和香港拍摄了几部短片。如《西太后》、《不幸的儿子》、《锅里的仇》、《偷烤鸭》等。,但他们并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然后辛亥革命爆发,公司经营困难。布拉斯基把公司和所有设备转让给上海南洋保险公司的经理伊舍和另一个美国人塞弗。1913年,易主的亚洲准备再次投入拍摄。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观众,他们特意聘请了在美化洋行工作、懂英语的抄写员张世川作为顾问。张世川虽然对电影知之甚少,但兴趣盎然。他邀请了喜欢戏剧的好友郑正秋和另一位好友杜。他们三个经过商量,干脆合作成立了一家叫新民的公司,承包了亚洲电影公司的所有工作来拍电影。亚洲负责拍摄资金和电影发行。1913年,几个文明剧的半职业演员来到上海,亚夏公司聘请他们做演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短篇故事片《夫难妻》。该片由郑秋正编剧,张世川执导。此后,亚洲还制作了一批中国早期的重要纪录片,如关于辛亥革命第二次战争的《上海战争》,记录了革命军对上海制造局和吴淞堡的进攻。1914,一战爆发,德国电影停止进口,亚洲公司因为拍不出电影而走到了尽头。除了亚洲,完全由中国人经营的电影制作公司是张世川和几个朋友在1916共同创办的“魔仙电影公司”。但是公司只拍了一部电影《黑人的谋杀》,就因为资金困难结束了。从此,中国民族资本投资的电影公司就是著名的商务印书馆。1917年,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外国人手中低价购买了一批电影器材,决定在图书出版之外经营电影产业,这是中国自己投资拍摄电影的开始。商务印书馆在原印刷摄影部下设电影拍摄业务,拍摄了《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大游行》等多部新闻片。1918年,商务印书馆在摄影部之外正式成立了“活动电影部”,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影拍摄活动。当时其拍摄内容包括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古剧五类影片。其中,风景片主要拍摄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时事电影是新闻纪录片,记录了上海的社会生活。教育片主要介绍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新剧主题分为三类:搞笑短片、警匪片、灵异武侠;古代戏剧电影主要拍摄梅兰芳主演的《春香闹学堂》和《我的女儿散花》的片段。1920年,商业活动电影部更名为“电影部”,管内建有大型摄影棚,购置了一批新设备。这个时候商务印书馆已经有了很强的制作能力,甚至开始拍摄长篇故事片,比如1923的《值得一家之义》,但是经营逐渐不佳。最后,董事会决定将其分拆,成立独立的“国光电影公司”。公司仅仅过了一年就沉寂了。但从“亚”到“商”,应该说中国电影企业已经迈出了从外援到自主投资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