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成股份制企业有什么好处?
国有企业改制的意义在于: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能够有效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必须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充分的创新能力,否则就会因为不能满足和实现市场需求而被市场机制淘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应对市场需求和条件的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洪流,不断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意见。但一般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包括:
(一)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
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特别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吸收了一些代议制国家机构的设置机制,同时进行了改革,以适应以盈利为目标、以资本联合为特征的公司和企业的需要。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显然与市场选择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相反。企业存在的经济学原理是,企业可以节省寻找相关价格的成本和谈判签约交易的成本。通过组建一个组织,让一些权威(企业家)掌控资源,就可以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威廉姆森认为,现代公司是“许多具有节约成本目的和效果的组织创新的结果。”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是多部门、多层次的集中控制系统。它用企业内部的行政权力(所谓的“看得见的手”)代替市场机制(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来配置企业内部的资源。以前由市场完成的交易,现在都“内化”到公司里,由企业的管理者来协调和控制。德姆塞茨认为,公司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筹集巨额资金,以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但如果每个股东都参与决策,成本是非常大的。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管理权力必须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为了避免经营者失职造成的不良后果由股东承担,出现了有限责任制度;为了避免经营者的行为给股东带来的外部成本,出现了股份自由转让的规范,降低了股东对公司管理的监督成本,有利于经营者与股东的一致性。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交易成功率和效率。
(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企业有明确的产权,即企业应当对企业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有权决定如何使用企业财产进行营利性活动。另外,投资者放弃被投资财产的所有权,企业以投资者取得股权为代价取得投资的所有权。企业产权实现了股权和所有权的双重转化。投资者股权的客体是权益形式的财产,而公司所有权的客体是生产要素形式的财产。企业法人所有权与出资人股权相互制约:出资人通过股权控制企业的宏观行为,以不偏离股东的最高利益;企业通过取得所有权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独立性,其独立性可以保证企业积极准确地捕捉市场信号,及时调整企业行为,从而实现盈利。这样最终才能实现投资者的最高利益。
(三)现代公司治理制度
现代公司治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规范总和。“公司(企业)治理”包括:公司控制权的分配和行使,对董事会、经理层和员工的监督,对其工作业绩的评价以及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公司治理结构是描述企业不同成员之间契约关系的概念,其目的是解决企业固有的两个基本问题:激励问题和经营者选择问题。前者是指在给定产出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个人贡献难以衡量的情况下,如何促使企业中的所有参与者提高企业的产出;后者是指在给定企业家的能力不可观测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人成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经济学家认为,上述两个问题必须通过合理分配本金来解决。这里的委托权是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所谓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的固定剩余(总收益减去固定合同付款)的索取权;一般来说,控制权是指对代理人的选择权和监督权(包括经营决策权和经营成员的选择权和监督权)。
有效的公司(企业)治理结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最根本的是,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与控制权相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承担风险的人应拥有控制权;相反,拥有控制权的人应该承担风险;其次,经营者的报酬收入应与其经营业绩挂钩,而不是固定的合同报酬。这一点和第三点是第一点的推论;第三,投资者必须有选择和监督经营者的权力,因为投资者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他们有最天然的动力去选择优秀的经营者,解雇不良的经营者或者监督经营者;第四,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状态依赖型的控制结构,即控制权应该与自然状态相关,企业应该由不同状态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控制。因为在一个契约不可能完备的世界里,只有依赖于国家的控制才能使经营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达到最佳的一致性;第五,为了解决投资者搭便车的问题,企业的控制权必须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大股东可以通过利益最大化和充分控制企业资产来解决代理问题。此外,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国家是纯粹的局外人,根本没有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在国企没有利益,所以作为国企的代理人,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国企的董事和经理是国家任命的,不是资本所有者任命的。政府官员既没有选择好企业经营者的动力,也没有对错误选择的责任;而且不管经营者的业绩如何,企业的剩余利益都是国家拥有和支配的,政府官员随时可能被更换。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一开始就是相互分离的。因此,要搞好企业,必须解决好激励机制和经营者选择的问题。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第二,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国企改制还要求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即摆脱过去既是公共权力行使者又是国企经营者的地位,成为提供公共产品——法律、政策、服务等的简单主体。,并将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交还给其他主体,如股东、董事会、经营者、债权人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作为国家资产的代理人,不仅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资产(国有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最终所有者权益的保护职能,还承担着资本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的再生产、经营和运营职能。实践证明,政府真的不愿意扮演这种双重角色,也不能两全其美。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很难直接经营大量的国有企业。
由于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国家很难充当管理的代理人,只好将这一职能交给公务员具体履行。而公务员处于行政体制的环境中,习惯于按行政行为规则办事,很难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务员和企业家的区别在于,公务员不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任何责任,而企业家决策失误就会丢掉饭碗。公务员的职位安排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无关。因此,公务员代理管理国有企业,很难实现全社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
(二)国有资产再生产和运营的复杂性
国有资产作为一种资本,其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在流动中实现增值。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完成。政府完全运营国有资产显然不可行。
(三)政府直接开发和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的困难
物质国有资产必须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增值。但是,如果政府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鼓励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使用行政手段或行政手段是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国有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国有企业必须由市场化的经济主体来管理。
三、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由国家特别是行政机关控制和决定是否以及如何配置社会资源的局面。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以前称为“国企”)是国家为了控制和掌握资源而设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直认为,阶级的产生、分化和发展与一部分人掌握了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人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其所有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生产资料的掌握和控制。但是,由于无产阶级人数众多,个人利益在道德上被否定,不可能有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理人来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因此,执政的国家自然成为无产阶级掌握和控制生产资料的“理想”代理人。国家不可能亲自经营企业,所以必须将经营权委托给政府官员,由政府官员作为国家的代理人经营管理企业。这样,国有企业就被国家变成了类似于国家机关的机构,其职责不是生产经营盈利,而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和计划。所以,一个产品是否有市场前景,并不是企业要考虑的事情:如果有利可图,就应该上缴国家,让国家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调节;如果有损失,国家自然会想办法弥补,不用企业操心。国有企业不用为了能不能盈利而激烈竞争,企业就失去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至于国企职工,既没有失业的危险,也没有盈利的可能。工作量与员工工资无关,对企业生产经营几乎没有发言权。这样一来,国企就失去了活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因此,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否被市场接受,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能否获得足够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因此,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服务策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资金、人才、原材料等资源流向企业。同样,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和竞争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经济细胞的作用,通过契约将单个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有机的生产、销售、经营网络。为了配合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契约关系,必须建立和提供一系列其他契约关系和交易机会,如劳动力市场(包括企业家市场和其他高级劳务提供者市场)和金融市场。很多交易要素市场,企业间的契约,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则,自由交易的市场机制。这些都需要主动的企业与企业控制权、决策权、生产经营权的自由相衔接。因此,通过国有企业的重组,可以长期激活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满活力和主动性的企业将有力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转自:企业重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