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企业要养得像儿子,卖得像猪?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01886。HK),而朱新礼毫发无损地离开了果汁终端市场,让人大跌眼镜。

然而,这并不是第一个从自己打拼多年的企业中走出来的企业家。

前几年,何伯权把乐百氏卖给了达能,霍把统一石化交给了壳牌,邓峰创办的海外公司NetScreen在纳斯达克上市不久就被瞻博收购。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小护士、大中电器、顺驰、永乐的销量。虽然还是与主流观念相悖,但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为什么这些民营企业家愿意蒙混过关?

从卖产品到卖企业

从卖产品到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创业者的成熟。

2006年的一天,在北京的一家餐厅里,统一石化董事长霍回顾了统一从300万销售额到16全球最大润滑油企业的发展历程。几个小时前,他与壳牌签署了初步股权收购协议,中途落泪。

签署协议后,朱新礼的心情同样复杂。他把手机扔在办公室,找了个山沟把自己关了起来。“这三天很木。”“我看到了远处的山和树,我看到了北京的蓝天。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显然,创始人很难卖掉他们的企业,但他们仍然决定离开。

“这是中国企业家阶层成熟的表现。”陈达创投总经理阎小萍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传统观念里,有志企业家要把自己的企业在自己手里做大做强,做成百年企业。把企业当儿子的企业家,更愿意让企业走到生命的尽头,传给下一代。当然,这不能称之为错误,这种使命感也是非常可敬的。但是,如果所有的创业者都认同这个理念,那只能说中国的创业者还远未成熟。

“外国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想过退出,而中国企业家很少这样做。”三星中国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李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与中国企业家缺乏退出渠道有关。

Morit高级项目经理孙迅表示,美国很多企业家成立公司是为了出售,这在科技公司中尤为普遍。他们往往成立只有二三十人的公司,将一项市场价值很高的技术商业化,然后以几千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大公司。这甚至可以称之为商业模式。

中国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也是更多企业家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同时,回顾以往案例,退出的企业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二代企业。长江商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战略副教授滕斌圣认为,这些90年代创业的企业家更愿意利用资本市场壮大自己,而改革开放前十年创业的企业家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企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朱新礼,1993创业,属于“第二代创业者”。

“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中,朱新礼的话被高度传播。朱新礼告诉记者,他在1999的一个培训班上听到一个观点。很多企业家总是把自己的企业当“儿子”,守一辈子,守到死。“我当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后来听李嘉诚说,投资某个企业,要提前考虑怎么卖。我认为李嘉诚是一个伟大的商人。”所以我觉得企业确实需要做儿子,但是需要做猪。"

浙江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认为,浙商的第一轮发展是以产品运营为核心,本轮发展可能是以企业为买卖双方进行资源优化整合。

“过去我们说做百年企业,就是要控制这个企业。但现在我们说一个百年企业,要看这个品牌是不是执政了一百年,而不是看你的董事长是不是执政了一百年。”

缺乏合格/有价值的接班人

管理咨询公司奥纬咨询(Oliver Wyman)大中华区总裁曾伟民在帮助客户寻找M&A目标的过程中发现,中型企业更愿意被收购。

他认为,相比小企业到中型企业,从中型企业到大企业,再从大企业到国际化公司,需要经历更多的“成长的阵痛”,有限的资源需要拓展,资本运作能力需要提升,管理结构需要调整。即便如此,在从中型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注定会失败,这将意味着企业家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目前大多数本土企业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与低端产品定位有关。对于快消品企业来说,渠道也是他们的生存之本。拥有强势品牌的国际公司,除了占据大部分高端市场外,也在逐步发展中低端品牌,在渠道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优势,经营更加本土化,而本土企业由低到高的道路异常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困难也让一些人疲惫不堪。当前路艰险时,明智的做法是与大公司合作,先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

曾伟民最近接触的一家20年的私企就是这样。“钱花不了一辈子,为什么还要赚钱?”是企业家的想法。但是企业家不准备把股份全部卖掉,这样就失去了企业未来可能的增值。他选择卖出部分股份,相当于先买了一份“保险”。

在接班人问题上的尴尬也是创业者选择退出的重要原因。

随着第一代企业家的老龄化,他们的接班人正在走上前台。邰方、万向等企业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更多的民营企业还没有找到答案。引入职业经理人对于创业者来说往往不划算。

滕斌圣对本报记者表示,经理人没有股权激励是不够的,但让他们拿到股权的企业家不会拿到好价钱。总的来说,他们选择了退出。

同时,还有很多“接班人”对父辈的行业不感兴趣。公开资料显示,浙江只有13.4%的民营企业准备从父母手中接班,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子女不愿意接受父母的企业。滕斌圣认为,大中电器出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接班人问题。朱新礼还表示,他的儿子和女儿对收购汇源没有兴趣。

没有接班人,这让他们更倾向于退出自己创办的企业。

《致命诱惑》

在过去的几天里,曾伟民代表一家外国公司访问了中国的几家企业,讨论收购事宜。令人惊讶的是,他们都得到了更积极的回应。曾伟民认为,他们的态度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滕斌圣告诉本报记者:“创业者退出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发展好的时候,一个是发展不好的时候。”

其实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现在卖掉公司并不是最明智的决定,因为市盈率比巅峰时期下降了很多。

本报近日调查发现,与去年12倍甚至15倍的成交价相比,今年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报价已降至10倍甚至更低。但这些公司显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们的出售意愿仍然非常强烈。

“不要和过去相比。你应该看到未来三到五年的前景不是很好。如果做不出来,还不如现在就卖掉。”曾伟民这样分析他们的心理。冰冷的宏观经济正在让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宏观调控措施,企业不敢再抱有乐观的幻想,因为他们建立在原有宽松环境基础上的竞争策略和生存能力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熬过“冬天”。

中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程认为,两年内很难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迹象。CPI和PPI的差距说明制造业企业宝贵的利润正在被吞噬。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表示:“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吞噬了青岛啤酒去年的利润。”。

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出口下滑,再加上成本激增,美元贬值,让很多行业深受其害。其中,制造业是最痛苦的。与去年同期相比,30个制造业子行业2008年1-6月销售利润率下降,有17个子行业。根据滕斌圣最近调查得到的信息,在浙江,纺织企业资产价格会在几个月后下降。

“根据我过去接触的案例,M&A发生最多的是制造业,尤其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企业。”曾伟民告诉本报记者。

当企业陷入困境时,从紧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更多的企业资金链紧张,尤其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以山东为例,今年上半年,山东新增信贷规模为1468.6亿元,其中只有9%用于中小企业,比例严重失衡;融资成本也比去年高了60% ~ 7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史克峰等山东企业接触了国内外的基金和投行。“当压力增大时,给出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对很多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个‘致命的诱惑’。”滕斌圣说。

现在是外资企业和投行“收割”中国企业的最好时机。

阎小萍说,陈达创投今年的投资比去年多,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去年的投资。“现在还不是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到明年上半年,那时候可能是抄底的好时机。”但他也表示,自己投资的30多个项目中,有几个因为宏观经济影响遇到了困难。

产业整合的痛苦

随着人民币升值,成本激增,货币政策收紧,在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很多行业的竞争强度从未下降。

啤酒行业以前只有几个竞争市场,现在“全面开花”;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乳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原料价格上涨压力,但在形势刚刚好转的第二季度,降价促销大战又被点燃。

这只是中国产业竞争的一个缩影。很多行业还处于产业整合过程中。外部环境的艰难,往往是资本雄厚的国际公司和行业龙头进行产业整合的良机。挑起激烈的竞争可以加速一些企业的“死亡”。

曾伟民告诉本报记者,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商业周期,产业整合到一定阶段就会是并购最活跃的时期。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产业整合是威胁,而不是机遇。

啤酒行业,400多个品牌最近减少到200多个,一半被收购或者淘汰。2007年啤酒行业最困难的一年,各大巨头都进入了产能扩张之年,一两年后释放的产能会让更多的中小品牌消失。在化妆品行业,根据自然美国际事业群董事长蔡燕萍掌握的数据,80%的化妆品厂商在价格战中存活了一年,第二年存活下来的只有20%。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主动退出比被动退出要体面得多。这也是小护士和鲍斯合并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企业从小到大,在与国际公司的竞争中没有输过。然而,激烈的市场整合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是私营企业。没有强大的资源背景(基础油供应),我们无法支撑。”2006年,统一石化公司总经理李佳公开表示,最终选择被壳牌收购。公开资料显示,鲍斯曾经将销售重点放在二三级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P&G很快跟进,开始通过与商务部合作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入农村市场。

汇源在市场竞争中也压力很大。对于朱新礼来说,在产业整合中做一个整合者是一种解脱。

“在快速消费品行业,许多整合才刚刚开始。”李刚告诉本报记者。

成为投资者

从一个很累很赚钱的创业者转型为一个相对轻松很赚钱的投资人,是很多人的愿望。

前几年把乐百氏卖给达能的何伯权就受到了质疑,尤其是乐百氏最后在达能手里亏了钱。但去年开始的达瓦之争,让人们对何伯权当时的所作所为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今日资本的何伯权投资的很多项目开始进入收获期。

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成为投资人。

卖掉网屏的邓峰在2005年创办了北极光。从事工艺品20多年的浙商刘晓人发起鸿鼎创投;在海外卖网通的朱敏,专门做赛博中国投资公司。

风险投资分析师胡彩河告诉本报,在美国,很多成为天使投资人的人都是由成功的企业家转型而来。但是在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有创业经验的投资人还是比较少的。

个人的创业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让创业者很容易成为投资人。

阎小萍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经历了企业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知道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知道每个阶段选择什么样的管理者。但对于很多有金融背景的投资者来说,这些都是空白。创业者往往有强大的人脉,身边有一个成熟的团队。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比简单的投资重要得多。奇虎创始人周鸿?t认为,他们给企业的不仅仅是钱,还有管理经验、人脉、对产品和市场的敏锐理解、商业意识等等。

企业家出身的投资人还有一个财务投资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更准确的商业判断,更大的投资勇气。有金融背景的投资者往往更愿意用数字来判断。财务数字不漂亮的时候,大部分都会选择离开,这就忽略了一批刚刚创业,还没有很好盈利的企业。他们往往比那些财务数据漂亮的人需要更多的钱。

企业家准确的商业判断,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看到行业的未来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更容易投资那些“小企业”,正如朱新礼在出售汇源前所说:“我要看好一个企业。我不敢说是100%成功,但差不多是80%。”同时,由于经历过创业期的艰难,创业者似乎对创业者更有“爱”,也更愿意帮助他们,而有金融背景的投资人则更“冷淡”。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真正的VC,有金融背景的投资人只能叫“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