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衣剂的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国外种衣剂已广泛应用于种子加工厂。世界各大农化公司也积极开发适合农民的产品,开发了一批新型高效的种衣剂产品。早期如美国F·M·C公司的3·5%克百威,友来路公司的40%付伟混剂(福美双+福美双);德国拜耳公司的58.5%高桥(福美双+戊菌隆+吡虫啉)湿拌种剂、瑞士先正达公司的1 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70%噻虫嗪干拌种剂。

种子处理剂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古代有温汤泡籽和药泡籽,早在西汉的农书《农胜书》中就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浸种和拌种技术,控制地下害虫,保护种子正常生长发育。种衣剂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进入田间试验示范阶段,90年代逐步推广应用,形成了种衣剂发展的三个阶段:研究阶段、推广阶段和成熟阶段。1981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适合我国牧草种子飞播的种子包衣技术。1983年研制成功国内首个由克百威和多菌灵组成的种衣剂产品,主要用于玉米、小麦、棉花、水稻、大豆、蔬菜等作物。从1985到1993,国内建立了一批新技术种衣剂工厂,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防治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病虫害的化合物。在这些种衣剂中,种衣剂是一种用于防治多种病害的多功能复合产品型种衣剂,其中用于病虫害的复合种衣剂约占种衣剂品种的40%,此外还有一些用于药物和肥料的复合种衣剂。种衣剂的市场构成为:玉米占48%,小麦占24%,大豆占10%,棉花占8%,水稻占5%,其他占5%。进口杀菌种衣剂有:丁妙新、立克秀、、武将、满、施、金阿普兰、梁盾、敌、史麦单、普、全蚀净等。

进口杀虫种衣剂有:帅苗、金苗、高桥、盛瑞等。

虽然我国的种衣剂注册品种很多,但有效成分大多局限于呋喃丹、福美双和多菌灵。国外厂商主要有瑞士先正达和德国拜耳。国内种子包衣剂生产企业有山东华阳科技有限公司、北农(李海)涿州种子包衣剂有限公司、天津科润北方种子包衣剂有限公司、江苏华农种子包衣剂有限公司、鸡西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八达种子包衣剂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