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公司年会是什么意思?
主题演讲:国际化的挑战和未来
(根据录音,整理摘录)
目前,外部环境变化非常快,国际化的挑战显而易见。国外谈论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有意无意地被迫成为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甚至种族主义者。这些都不禁让人感叹,人类在自然探索方面进步神速,但对人类社会却是如此无能为力。
但是,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国际化。事实上,即使没有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产业链也已经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重构和升级,但现在这一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不是资本输出国,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很难真正大面积“走出去”,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需要“走出去”,以获得一定的市场、技术和原材料,但在某种程度上,应该鼓励企业在自己的国家投资,特别是中国,中国有如此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潜力。
目前有些概念是错误的,容易混淆。有人说,中国资金丰富,必须“走出去”投资。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中国可能有些人很有钱,但中国很多人并不富裕。有时候我们会被算法误导。比如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多少有些误导。事实上,我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中国企业有机会也有责任为缩小这一差距做出贡献。
此外,在与国际社会融合的概念中存在一些误导性的想法。比如贸易顺差比逆差好吗?人民币贬值好还是升值好?个人储蓄多,国家外汇储备多吗?谁从中美贸易争端中受益?这几十年来,中国其实一直在国际化中努力拼搏,努力奋斗的工作机会,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美国。想象一下,今天我们和美国交换了。我们还有大量外债、贸易赤字和全球投资。美国人仍然住着世界上最大的房子,开着最大的车,消耗最多的能源和最好的食物。
然后我们想,世界已经这么乱了,我们还需要国际化吗?这个没必要担心。现在国际化的主要争端是一些国家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而发起的贸易争端,但企业并没有反对国际化和全球化。国际化是企业自身价值链和产业链发展的自然过程。工业化就是提高效率,充分利用资源,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现阶段的“反全球化”只是暂时的。国际化和产业链不会简单消失,也不可能分开封闭。人类不会那么傻,经济不会那么萎缩,企业不会那么无能。国际化的真正动力来自企业。近日,可口可乐在中国布局的第20家工厂在贵州开工建设,耐克、宝洁、星巴克、ADM食品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驻。所有这些公司都有超过50%的业务在美国以外。我们应该相信商业的力量,中国的发展潜力最大。
危机来临之前,人类往往会忽视它,危机过后,就会过度担忧。从一开始,他们不太了解情况到后来,他们感到过度害怕。目前全世界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种情况。这场危机摧毁的是本应被摧毁的东西。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电信和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比如电话会议,在保证工作效果的同时,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有利民生。未来中国国际化和扩大内需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改善民生方面,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未来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国际化,而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语言、资本、护照、教育等等在世界上的应用范围更广。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们要加倍努力。
期间,宁参加中国绿公司2020年年会政企座谈会,就海南自由贸易港总体规划设计、营商环境、完善人才政策、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提出建议。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何,海南省政府秘书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47位理事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