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关注政策动向有什么好处?
穷人:走在政策前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政策变了怎么办?
温州人:经常关注和了解政策动向,就能及时把握政策的变化,走在前面。
2006年6月65438+10月1,新《公司法》正式实施,个人创业有了新的出路。同一天,温州市民王先生率先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成立了全国首家“一人公司”。截至2006年8月底,温州共有239家“一人公司”。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约经济发展。如果经常关注政治,了解政策走向,就能及时把握政策的变化,走在前面。
有人说温州人只会做生意。其实温州人是有商业头脑的。就算是办学校,温州人也是用商业头脑在思考。
1999下半年,温州商人周兴增与一些朋友和温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起,出资3亿元在浦东康桥开发区创办了上海建桥学院。
这是上海第一所由外国人投资的私立大学。学院占地43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总招生8000人。1999年10月25日奠基,不到一年时间,4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一期主体工程和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等附属工程全部完工,并顺利进行了首次招生,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
1983大学毕业后,周星增被分配到贵州理工学院工作,后调回老家温州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下海。1999年7月,他决定弃商,在上海办一所大学。
当时,周兴增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许可,只是和当地政府签订了意向书,开始建设教学楼。很多人对如此大胆的举动感到不解,但周星增有自己的想法。
周兴增说,他在一家工厂工作,从事低压电器。国家对低压电器产品实行许可证管理。没有许可证,就不能生产。但要想获得牌照,必须以生产为基础。不生产,永远拿不到牌照。
所以,精明的周星增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办大学上,不先请示,很难做到。而是先买地,先建基础设施,先去盖楼,把需要的基本条件差不多都准备好了,再去上海教委审批。
“不先做好办学的必要条件,就永远批不下来!”周兴增说。
办学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个是有一定规模。周兴增一下子征用了200亩地,一期工程建筑面积多达5万平方米。
第二是资金充足。周兴增与南汇康桥开发区签订协议,投资2.5亿元办学,并立即将500万元转入上海市教委专用账户,另外几千万元投入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是优秀的校长。周星增聘请了刚刚退休的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教育管理专家黄青云。
当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听说一个温州人在上海办大学时,他感到有些惊讶,并与市政府的几位领导一起到现场视察。
龚学平问:“你没等批准就开工了。如果市里不批,这几个亿的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
周兴增回答:“市里不批,肯定有不符合标准的地方。我就不能坚决改正吗?”我相信上海的领导还是讲道理的。"
龚学平问:“你们第一年打算招多少学生?”
周星增回答:“1000人。”
龚学平笑着说:“民办大学第一年招生,全国不超过1000人,上海不超过300人。”
周星增回答:“等我1000多人了,你再回来祝贺我吧。”
龚学平对这次调查非常满意。
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周兴增就建成了一所拥有4万平方米高标准教学楼、学生公寓和综合服务楼的大型大学,以及一条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2000年9月,建桥学院首次报名人数高达5300人,录取1352人。
2001年4月,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桥学院纳入国家计划招生序列,成为上海市第四所具有自主颁发大学毕业证资格的民办高校。
2003年7月,第一批高校毕业生1,000余人,就业率达到91%。
目前,学校学生人数已达7000多人。
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不止一次表扬周星增:“建桥是鲶鱼,把上海整个民办高校都搞活了。”
亚龙企业董事长张文荣说:“温州人愿意冒险,敢于走在政策前面。”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充满了作为温州人的自豪感。
其实商场里总会有判断失误。如果总是害怕失败,就不可能放开手脚。只有抓住机遇,领先一步,才能抓住机遇。
张文荣是温州人。从小受温州人“男孩子从小就要有经济独立的意识”的思想影响。14岁时,张文荣在别人的指导下开始在街上卖冰棍。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冰棍生意,让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到17岁时,张文荣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商人。他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实践经验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进取精神,在市场上寻找商机。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导致了物资的匮乏和信息的不对称,精明的张文荣马上发现这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商机。
有一次,张文荣偶然发现福建沿海的一个地方,那里的梦特娇t恤非常便宜,当时梦特娇的衣服非常流行。于是,他赶紧带着钱跑到福建,做起了服装生意。
三个月后,张文荣净利润超过65438+万元,在当时的中国,万元户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面对商机,聪明的张文荣往往不花钱。
有一次,本田摩托车在温州突然涨到一万元,原因是日本厂家停止供货。那时,张文荣正在黑龙江做生意。他发现黑龙江有本田摩托车在卖,但数量不多,只有五六辆。所以这五六辆摩托车他都买了。然后,张文荣带着大量现金在黑龙江的路上寻找。每当遇到本田摩托车,他都会停下来原价购买。
三个月后,张文荣买了600多辆本田摩托车上路。然后,张文荣把这些旧车翻新后卖给了温州。结果每辆车平均盈利1万元。21岁的张文荣把目光放得更远,决定去上海发展。他在1986来到上海。
一到上海,张文荣就发现马路上的废铜烂铁扔得满大街都是,而在温州,铜是极其稀缺的。张文荣立即发现了商机,于是他做起了废铜生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上海经济环境的改善,张文荣的事业越来越大。
在1988,张文荣见证了城市发展对电缆需求的增加。上海电缆厂被选为合作伙伴,从而成为上海知名的“电缆大王”。
1997年投资10万元兼并国企浦东电缆厂,拥有自己的实业公司。现在亚龙集团在张文荣的业务范围包括铜业、电缆、教育、医疗、绿化工程、房地产等。,总资产超过6亿。
还有一个经典故事:
1991年1月,当上海浦东开发区相当一部分还是大有可为的领域时,聪明的上海人耐心等待政策的不断出台。
此刻,在比地里的机耕道好不了多少的阳高路上,两个操着上海话听不懂的温州话的中年男人正在四处张望,像勘测队员一样画画写字。五天时间,他们从最南端的杨高路走到最北端的高桥。后来,他们悄悄登船回到温州。
两天后,他们带着装有65万元巨款的蛇皮袋再次回到上海,敲开了一个又一个单元的门。
让上海人惊讶的是,这两个温州人感兴趣的并不是沿路的门面,而是距离杨高路30米的浦东堰桥乡的一个仓库。聪明的上海人对这两个大傻瓜窃笑不已。
但是温州人心里有底。根据资料,他们认为杨高路要么不改造,而是6车道8车道。到那时,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经过努力,温州方和上海方达成如下协议:上海方以土地作为投资,温州方出资将仓库改造成活动房屋或店面,由温州方管理,收益分成20%和28%,五年不变。
事情果然如两位温州游客所料发展:1992春节期间,邓小平南巡时在杨高路上留下了足迹,随后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分流工程被列为上海市头号工程。这两个温州人就是陈氏兄弟。他们这笔投资至少能赚两三百万。温州人的政治嗅觉非常灵敏,只要政策有变,温州人就会立即做出反应。
1979温州金乡做五金生意的叶老板看到“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立刻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给全国各地的大学发了一系列商业信函,希望为他们制作校徽。很快,叶老板真的接到了大学的订单。如今,温州金乡已成为“纪念章之乡”。
1985的一天,国家发文允许个体户办厂。郑秀康上午得知消息后,下午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于是,鸿盛皮鞋很快就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在如今的温州,市委机关报《温州日报》的销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主流媒体。大多数报纸订户是个人,主要是私营企业主。
温州人抓住商机的速度非常快,总能从一些看似普通的信息中嗅到商机。
比如教育部要发教师资格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邮电部想打印一个快件信封,订单被温州人抢了。香港回归中国,要换警徽,订单被温州人抢了。美国陆海空三军想在军装上做军徽,但订单还是被温州人抢走了...
正是这种敏感的政治嗅觉和先行一步的勇气,让温州人在商战中百战百胜。
温州人语录:
温州人愿意冒险,敢于走在政策前面。
——亚龙企业董事长张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