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皇岛的华钥玻璃突然没落了?

说到华钥,大家可能都知道。曾是世界第一,生产技术先进,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但似乎就在一瞬间,它突然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人们再谈起它时都充满了遗憾。

那么,为什么鼎盛时期的华钥会突然衰落呢?重组后的华钥能否实现涅槃重生?我相信不仅我感兴趣,每一个关心秦皇岛发展、了解华钥的人都可能会好奇。在这篇论文中,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周子衡,他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写出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启发大家。

楔“借壳上市”空怨

2009年9月29日,江苏凤凰和华钥集团在秦皇岛正式获得证监会对华钥玻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核准。16年2月30日,双方完成资产置换,江苏凤凰地产向华钥玻璃注入100%的股权。华钥集团通过转让华钥玻璃全部股权及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方式,将华钥玻璃的控制权转让给江苏凤凰。2010年初,股票代码600716正式更名为“凤凰股份”。此后,1996年在上交所上市的华钥玻璃突然离开了资本市场。2016,难以为继的秦皇岛华钥宣布停产,秦皇岛玻璃之都的荣誉与华钥一起陨落。

一看到他举起一座高楼

甲午战争后的清末民初,列强忙于相互兼并,民族工业之初涌现出一批爱国实业家。1922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周在天津创办了中比合资的玻璃公司。华钥玻璃成为中国第一台生产加工平板玻璃的国产机器和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因此华钥玻璃被誉为“中国玻璃工业的摇篮”。

1924年,华钥为了方便运输,在港口城市秦皇岛设厂。15年,中比合资建厂,华钥玻璃率先采用亚洲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不仅畅销中国,还打入欧美市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比利时因害怕受战争影响,将其股权出售给日本,华钥玻璃改为中日合资企业。抗战胜利后,日本股权被国民政府接收,华钥改为官商合营。

1947,华钥在上海浦东设立分公司。内战结束后,华钥玻璃难以生产和销售,濒临破产。新中国成立后,华钥玻璃陷入绝境,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畅销国内外。

1966,华钥由公私合营企业变更为国有企业,位于天津的公司注销。秦皇岛和上海各自设厂,共用华钥的商标,组成了一个大华钥,意思是中国南北互相辉映,共同发光。

改革开放后,华钥玻璃所在的秦皇岛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1986年,国家重点项目——45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建成投产,华钥平板玻璃进入“浮法”时代。90年代,华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玻璃生产企业,年利税过亿元。主要平板玻璃占全国总产量的1/10,畅销国内外。

第二,我看见他宴请客人。

1996,秦皇岛华钥玻璃有限公司成立。主发起人是中国华钥玻璃集团,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大耀华。其他协办单位包括渤海铝业公司、秦皇岛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河北建投。当年6月,华钥玻璃正式在上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600716。

公司主要经营优质浮法平板玻璃、工业建筑技术玻璃、超硬高强玻璃、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种性能玻璃制品、超高温耐火材料、钢化玻璃制品等100多种产品。“硼硅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和“在线LOW-E玻璃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主打产品华钥牌玻璃于200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免检产品和首批中国名牌产品。华钥同时拥有“三块金牌”,在整个玻璃行业独树一帜,品牌价值达到顶峰。

三个人目睹了他的建筑倒塌。

秦皇岛华钥的转折点始于2000年。连战这些年连胜的自信让他越来越疯狂,他开始收购其他公司,企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然而,玻璃行业竞争的加剧改变了市场环境,而华钥并没有敏感地发现这一点。此外,公司治理不规范、政企分开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公司连续两年亏损。2005年,华钥玻璃公司接受了圣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建材行业打击很大。华钥集团缺乏党的领导,内控机制紊乱,市场失算,盲目扩大生产,导致库存严重积压,产品销售不振。此外,大股东频繁占用上市公司资产,经营资金异常紧张。当年,公司经营业绩进一步恶化,陷入财务困境,上市资格受到严重威胁。

为最大限度利用上市公司优质资源,防止丧失上市资格,华钥玻璃与江苏凤凰进行资产互换,华钥集团将华钥玻璃全部股权转让给江苏凤凰,江苏凤凰将其优质资产全部置换给华钥玻璃。

2010,华钥玻璃退出资本市场。虽然华钥失去了上市资格,但其经济实体仍然存在,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调整经营战略,有可能东山再起。然而,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造成的不景气状况继续恶化着处于鼎盛时期的华钥玻璃的经营状况。

2011,部分生产线停产;2013因污染超标被市环保局罚款并限期整改;2014因员工安置爆发小规模冲突;2015市政府与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凯盛科技签订重组协议。2016年,公司账面资本只有几十万元,实际负债率高达130%,连续三年累计亏损13亿元,拖欠员工9个月工资和社保费用...闻名近百年的华钥玻璃名存实亡,“玻璃之都”的光芒也随之消散。

开始前对旗帜进行后续重组。

今年8月3日,《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题为《百年华钥淬炼重生》。文章指出,重塑脊梁是华钥渡过难关的核心要素。2065438+2006年6月,凯盛科技工作组进入华钥集团,开始委托华钥集团管理。一个月后,新的华钥集团党委、纪委、工会和基层党组织相继成立,党的建设被纳入公司章程,明确了企业党委的领导作用。

文章还指出,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是华钥集团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于是,华钥集团按照中国建材集团的营销、采购、财务、技术、投资“五集中”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让这块“旧玻璃”淬火重生。

同时,为了守住“环保生命线”,在凯盛科技的支持下,华钥集团投资6543.8+0.8亿元建设了脱硫脱硝除尘环保设备,并增加了备用系统。环保设施投产后,2019年所有生产线实现超低排放,在平板玻璃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2020年6月30日,华钥集团完成重组,正式加入中国建材集团。当年利润总额比2015增长148%。职工月平均收入比2015高出123%...目前,中国建材集团已批准华钥集团的“退城进园”项目,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打造新华钥。

将近一百岁的华钥恢复了活力,成了他过去的那个男孩。

最后简单说说感受: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我们国家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现在综合实力迅速上升,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理,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制造业。

当然,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符合区域发展之路。比如秦皇岛依托沿海海岸线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全符合当地资源特点。但北方季节性划分明显,能否以旅游立身,有待进一步探讨。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华钥没有沦陷,它会给中国和秦皇岛带来什么。

时间当然回不去了,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放眼全国,各省市都在不遗余力地抓项目、抢项目,努力赢得新时代的竞争新优势。那么怎么做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