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纤如何走在世界前列?

国际需求不振,出口增长乏力;国内经济放缓,内需不足;东南亚等新经济体凭借成本优势和关税优势异军突起。国内环境压力、原材料压力、新增产能压力加大;效益明显降低;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这让中国化纤这个产量占世界70%的庞大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中国化纤如何才能真正担负起世界领先化纤品牌的重任?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化纤强国的目标?

近日,在浙江桐乡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化纤大会上,中国化纤协会会长段小平指出:“解决中国化纤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当前,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在谈到目前中国化纤面临的不景气时,段小平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行业效益明显下降,尤其是销售利润率,从去年的3.8%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2.8%。“化纤是高投入产出的行业,也是高负债率的行业。所以净资产负债率3.8%就很不错了,但今年上半年的2.8%确实下降明显。”二是开工率低。从近两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化纤主要品种都面临着开工不足的局面。最差的涤纶短纤开工率从去年初开始一直在70%左右,最差的时候接近65%,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但今年氨纶行业开工率大幅上升,达到95%以上。“整个行业开工率不足,说明产品没那么好卖。”第三,出口虽然同比小幅增长2.13%,但增速已经大幅回落,增长主要是因为价格的上涨,数量的增长更小。“这一方面源于国外市场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竞争主要来自新经济体。他们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关税的优势,正在瓜分原本属于我们的市场。中国化纤对外依存度接近40%,外需不足对中国化纤的影响可想而知。”最后一个方面来自于行业心态:很明显大家对宏观经济的走向不清楚,倾向于悲观。中国国际化纤大会被誉为国际化纤行业的风向标。每年吸引500多人,包括全球所有化纤强国的代表。今年参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00人,几乎囊括了所有生产化纤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说明大家都在观望、思考、探询,想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段小平说。

面对上述并不好看的成绩单,段小平认为主要是中国经济放缓带来的需求不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永也持相同观点:“化纤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涉及航空航天、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化纤行业的产业链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不断延伸,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对相关行业的影响会通过纺织行业的产业链传导到化纤行业,化纤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会通过终端产品影响到很多领域。”段小平认为,中国化纤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大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快速发展。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了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现在国内经济放缓带来的需求不足,自然不能过多刺激化纤的增长。

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化纤产能的逃逸序列。常规品种产能增长过快,使得逃序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过去的十年中,聚酯聚酯行业是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单位投资是十年前的八分之一,工期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产品加工成本是原来的二分之一,现在纺丝速度是十年前的八倍。科技进步给聚酯行业带来了大量需求,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聚酯行业已成为化纤行业中最重要的行业,占中国化纤产量的80%。即使在总需求不足的现状下,聚酯行业仍处于产能惯性增长通道,今年上半年聚酯项目投产总量超过300万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许坤元说:“不是落后产能过剩,而是同样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王天凯指出:“产业转型升级如果靠增量来完成,已经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的。化纤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要看到过去的发展路径。很多企业利用规模优势降低成本。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误的,未来可能还会存在,但现在单纯靠这种方式完成产业升级而没有质量提升是不可行的。”

许坤元还说:“我们的企业家要记住,化纤行业靠一两台机器赚大钱的机会越来越少,或者说一去不复返了。人才、技术、资本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这是发展的出路,也是利润最大化的法宝。”

科技进步是第一法宝。

在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无法支撑简单的规模扩张,传统发达国家的化纤行业进一步萎缩,导致化纤行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不断下降。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材料的各种高科技纤维材料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开发将成为各国纺织行业争夺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段小平提出,化纤行业必须充分利用相关产业技术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高新技术对纺织化纤行业的改造和升级,加快纤维材料高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为此,段小平在此次会议上的主旨演讲题为《科技进步与化纤工业》。报告称,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包括相应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装备制造部门。在常规纤维生产领域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产品从常规化学纤维、高性能化学纤维到生物基化学纤维,是产品覆盖面和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这些优势为中国化纤工业的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中国化纤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贯穿着“技术进步”的轨迹,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也促进了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企业经济规模显著提高,产业技术全面升级,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报告从常规纤维的多功能化和高度差异化、高性能化学纤维的低成本生产和质量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的研发、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应用、常规纤维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四个方面论述了当前和未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的科技进步。

为了将上述理论付诸实践,化纤协会早已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广:利用中国化纤协会恒益基金奖励化纤行业的优秀论文,为行业的科技进步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发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结合,为创新型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条件;积极做好化纤协会标准,对刚上市还没来得及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新产品做第三方吊牌,帮助企业宣传和保护知识产权。

差异化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中国经济正在过十字路口,对企业来说,过十字路口要减速看三关,看完再走。”段小平说。在他看来,现阶段稳妥的做法是创新产品,走差异化道路。“至于量的发展,我觉得现在可以缓一缓。”

既然走差异化道路,企业可以尝试通过并购向下游发展,拉长产业链,因为光靠纤维的附加值不会太高。段小平特别提到一个例子:徐州丝科的“异收缩混合纤维产业化一步法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这项技术纺出的丝两年前每吨赚5000~10000元,但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这项技术纺出的丝产品供大于求,导致每吨利润只有100~200元,濒临亏损。但是这项技术的利润并没有减少。为什么?它把这种纤维技术运用到面料上,它织出一种独特的布,拉长了产业链。

对于有实力的大企业,段小平鼓励全球配置资源,必须向产业链上游拓展。因为中国化纤的上游还困在国外,中国化纤最终会摆脱这些束缚。“乙二醇和PX是重要的化纤原料,现在还面临这样的困境。中国政府在炼油和石化产品的生产和投资方面的保护和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配置资源。恒益现在已经去文莱投资石化产品了。这是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