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大桥介绍?
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和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长11公里。曾保持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最长跨海大桥世界纪录,现为仅次于美国庞恰特雷恩湖大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的世界第三长跨海大桥。
杭州湾大桥于2003年6月开工+01,2007年6月竣工,2008年5月通车。
桥梁简介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横跨中国杭州湾的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止于宁波慈溪水陆湾,全长36公里,比连接巴林和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长11公里。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最长跨海大桥世界纪录候选人,也是继青岛胶州湾大桥、美国庞恰特雷恩湖大桥之后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建筑参数
承包商:中国铁路总公司。
开始时间:2003年6月165438+10月65438+4月。
截止日期:2005年6月26日
开业日期:2006年5月01。
它包含:双向六车道
省份:浙江省
跨度:杭州湾
地点:宁波嘉兴海盐和慈溪
设计结构:跨海大桥
最大跨度:325米
桥宽:33米
总长度:36公里
桥下净高:47米。
通行费:小型车80元。
设计速度:100 km。
总投资约为:118亿。
设计使用寿命:100年。
经纬度:北纬30度27分,东经121度08分。
设计构思
长桥卧波
首先,浙江、上海和江苏采用了吴越文化的概念。在桥型上,设计师采用了西湖苏堤的形式,集交通和观光于一体。为了考虑到杭州湾的水文环境特点,“长桥眠波”的设计把桥的平面勾勒成S形曲线。美观活泼的桥梁造型,让驾乘者在驾驶和乘坐时倍感愉悦。而如果修建直路,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
桥下河道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湾之一,小气候形成的台风和龙卷风,速度和方向混乱。“长桥眠波”的设计也是基于桥的安全性。设计师专门为钱塘怪潮和过往海船预留了通道。整个36公里长的大桥有两个地下通道,宽度分别为448米和318米。桥下净空高,流速快。北航道为35000吨级海船留有航道,南航道为3000吨级以下船舶留有航道。在这两条航道的上端,会有两座雕塑桥塔,分别是菱形双塔和A形独塔,成为“长桥卧波”桥型中的两座沉浮,钱塘潮自然通过。
海上平台
南岸14公里处,一个类似东海石油平台的海中平台建在一片淤塞的沙滩上。建设时作为南北交汇点,方便物流。施工结束后,该平台将成为集救援、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桥内中转站。这个平台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平台上规划了一个瞭望塔。天气晴朗时,南面可看到慈溪庵东水陆湾村码头,北面可看到海盐郑家埭。所以这个平台是不受趋势影响的。
巨型建筑工地
桥梁建筑的特点,慈溪是800年围垦的大城市。从唐毅到10池塘2012,唐唐的土地是平坦的。一片平坦的沙滩会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建设者铺路,所以杭州湾大桥将会预制化、工业化、大型化。最后,海上施工是靠积木来实现的。
工程困难
1.工程规模大,海上工程量大。
大桥工程全长36公里,离岸段长度32公里。全桥共计混凝土245万立方米,各类钢材82万吨,钢管桩+03 5565438根,钻孔桩3550根,承台1272个,桥墩65438个,工程规模巨大。
2.恶劣的自然环境
潮差大,流速快,流向混乱,浪高,冲刷深,部分地段软土层厚,浅层气丰富。其中南岸10 km滩区干湿交替,海上工程多为海上作业,施工条件较差。受水文气象影响,有效工作日少。根据现场施工统计,海上施工作业年有效天数不足180天,滩涂区约250天。
3.整体设计方案的制定难度很大。
设计要求新,其中水下区引桥(18.27km)和南岸滩涂区引桥(10.1km)是整个工程的重点。结构防腐问题十分突出,无规范可循;桥梁运营过程中,桥面行车环境受到大风、浓雾、暴雨、驾驶员视觉疲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对策是保证桥面行车安全的关键。设计方案涉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和一批大型专用设备的研制。
在施工技术方面,面临着海上急流高墩区大吨位箱梁整体预制、运输和架设、宽滩区大吨位箱梁长距离运梁和架设、超长螺旋钢管桩设计、防腐和沉桩施工等多项关键施工技术的挑战。在测量控制方面,超长桥长和地球曲面效应引起的结构测量变形十分突出。受海洋环境的制约,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施工精度和进度的要求。如何借助GPS技术实现快速高效的测量施工,是制约全桥建设工期的核心技术难题。
4.建设目标要求高,施工组织和运营管理难度大。
这项大型桥梁工程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桥梁工程要按照“三个一流目标”的标准实施。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如何组织和管理好桥梁工程是指挥部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施工现场多,战线长,存在同步、交叉工序,给组织施工和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安全、资金带来困难。在台风、强风、大潮、巨浪、急流、暴雨、大雾、雷电等气象水文条件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和运行管理措施,是工程管理中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技术创新
杭州湾大桥总体设计
杭州湾大桥全长36公里,施工条件非常恶劣。为了保证海上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设计和施工必须综合考虑。经过国内外多次调研和专家咨询,制定了施工决策设计总原则,尽可能减少海上作业时间,将海上施工改为陆上施工,采用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设计施工原则。
2.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施工成套技术。
该桥钢管桩基础具有桩长、直径大、数量大的特点。桩长89米,直径1.5米和1.6米,共计5474根。通过近一年的钢管桩基础施工,进度快,质量好,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其创新点是:超长整桩预制;内外螺旋焊接;三层熔融环氧粉末涂层;埋弧焊自动焊接工艺:大直径、不等壁厚焊接;牺牲阳极阴极保护。
3.大吨位70m预应力箱梁整体预制及强潮汐水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
其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海工耐久混凝土的配合比;70m箱梁局部结构分析:真空辅助灌浆技术:研制了用于大跨度、高平整度桥面施工的振动架桥设备。首次采用早期张拉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行设计制造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2400吨液压悬挂轮轨70米箱梁纵向移动台车。
4、大吨位50米预应力箱梁预制及运梁架设技术。
其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施工方案,对大吨位整孔箱梁的关键结构进行了优化;海工耐久混凝土性能研究与实践:预应力管道真空灌浆试验与实践:箱梁运梁架桥机综合技术。
5.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其创新点在于:(1)建立可靠的钢筋腐蚀电学参数和输出光功率变化判据;开发混凝土结构寿命的动态预测软件;制定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长期原始观测系统设计方案,配合项目进度实施。这项技术将填补国内空白。
6.跨海大桥全天候运营测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其创新点有:GPS参考站的连续运行,在杭州湾大桥上的成功应用,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规章制度,弥补了中国桥梁的空白;2012的编码不适应建立几十公里长跨海大桥投影坐标系的相应标准。我们应该根据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特殊性来理解它,并为制定相应的规范提供参考。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曲面拟合法,使海上GPS拟合高程的精度达到三等精度。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法结合GPS拟合高程法进行连续多跨跨海高程贯通测量,开创了快速中海高程贯通测量方法;在国内首次利用GIS技术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大比例尺桥梁测绘数据管理系统。
7.杭州湾大桥河工模型及桥墩局部冲刷研究。
2002年8月,通过专家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固体模型涌潮模拟方法和试验技术、分布式浑水造潮系统、泥沙随涌潮变化加沙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灾害性天气对跨海大桥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主要创新点有:确定车辆安全行驶的风速标准;对所有类型的灾害天气进行研究;提出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安全保障措施;基于气象监测系统、预报系统和道路管理系统的系统研究;制定不同灾害天气条件下的道路交通控制标准;开发低成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开发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于一体的计算机软件。2012年取得了一系列中间成果,其中报告中推荐的风障方案即将付诸实施。
9.跨海大桥建设的信息管理技术
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全桥结构分解形成22949个结构构件,将采集的数据625个表格与之关联,提供了完整的结构化数据检索方法;整合统一工程通信和网络建设,大大降低基础网络建设成本;实现远程多点无线视频图像传输和环回。
该系统已完成软件开发并投入运行一年多,对项目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述科技创新成果中有5项通过了交通部和交通部的鉴定,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同类桥梁建设提供了借鉴。
10,新型桥梁伸缩装置技术
采用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LB多向位移桥梁伸缩装置。
其创新特点是:LB单元多向位移桥梁伸缩装置针对传统模块式和梳状伸缩装置的缺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在悬索桥和斜拉桥的纵向、横向和扭转位移功能方面。以“安全、舒适、经济、耐用、方便”为宗旨,研制成功新一代桥梁伸缩装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更多建筑行业独家资讯,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写作和提高中标率的信息,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