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场价格及发展趋势

每公斤6元的“狼来了”的呐喊,标志着国际棉商进入中国棉花市场,中国棉花产业的国际一体化程度得到加强。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如何?中棉商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棉花产业链的主体。

入世后的几年,中国纺织服装业高速发展,棉花消费需求急剧扩大。我国棉花的供应形成了进口棉、新疆棉、内地棉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使得中国棉花产业全面融入全球棉花产业链和贸易版图,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那么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中外棉商现状如何?

行业发展趋势:洗牌正在进行...

洗牌不可避免:目前中国棉业未来的趋势将是棉花加工流通行业继续洗牌,几大棉商控制大部分市场。

目前我国棉花加工流通领域企业过多。他们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没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大量重复建设导致棉花加工能力过剩,开工率不足,也造成了棉花收购市场的无序竞争。

在国际棉商成熟先进的经营模式的冲击下,我国大量弱势的棉花加工企业将面临淘汰和整合,能够生存下来的个体棉商也将凭借其成功经验迅速做大做强。最后,除了新疆棉,内地支离破碎的棉花市场最终会演变成国际棉商和国内少数大棉商争霸的局面。

国际棉商的优势非常明显,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中国棉商很难与之抗衡。

国际棉商的五大优势:

1,业务规模和管理优势。国外业务规模大,但管理人员少,运营成本低。国际棉商经过数百年的经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合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2.人才优势。在中国,国际棉商高薪聘请大量本地棉花管理精英,实现属地化管理,而国内棉商则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3.资金实力雄厚。几百万吨的业务量需要庞大的资金,国内企业很难企及。

4.渠道优势。在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他们正在买卖世界,他们可以配置全球资源。

5、对冲工具的使用。这是国际棉商生存发展、控制风险、规模化经营的成功秘诀。

中国棉商的三个特点:

1,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产能过剩。据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全国有资质的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据说各地不合格的棉花流通企业数量远高于这个数字,估计在1.8万家以上,加工能力达到了3000万吨。近几年中国棉花产量只有600-700万吨,世界棉花产量也只有2600万吨左右。

2.资金缺乏,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目前,我国棉花企业60%以上的收购资金是农发行提供的棉花购销贷款。我国棉花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极差。

3.在对冲工具的使用上明显不足。棉花相关企业大多没有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现货操作来规避风险,这也是企业做的不多的重要原因。

下游需求增速放缓: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来看,纺织行业发展出现转机,结构不断升级,棉花消费增速将放缓。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顶峰,利润空间越来越薄,甚至到了亏损的边缘。整个纺织行业进入寒冬,增速开始放缓。中国纺织行业加速洗牌整合,棉花消费增速也将降低。

近年来,我国社会纺量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2006年社会纺量为1722万吨,同比增长21.9%。据笔者最新测算,2007年我国纺纱量也将达到1985万吨,同比增长15.3%,下降6.6%。社会纺量和棉花消费放缓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人才与正确运营模式并举

国际棉商已经进入中国并觊觎中国市场很久了,他们更知道如何在中国市场展示他们的雄心。如果你是中国棉花加工贸易的一员,你是否闻到了远处飘来的血腥味,你是否意识到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危机即将成为现实?

笔者认为,要想避免大豆行业的悲剧在棉花行业重演,就必须研究国际棉商的经营策略和操作方法以及棉花价格可能发生的变化,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使企业在这场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

根据国际棉商在中国棉花市场可能采取的经营策略,笔者认为中国棉企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如下:

1.构建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运作模式。

国际棉商非常重视利用棉花期货市场作为规避风险的工具,这也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形成了严格的、近乎刚性但行之有效的现货组合期货操作模式。中国棉花企业也必须构建这样的经营模式,以规避风险,扩大棉花经营规模。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近百年的国际棉花期货和现货市场中,国际棉商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结合未来和现在的经营策略,将企业做大做强。2004年,中国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标志着棉花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搭建了现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期货与现货、套期保值的结合,为我国棉花相关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平台和环境。

目前国内大规模使用该平台的棉企很少。然而,国际棉商大胆试水中国棉花期货市场,并借鉴其在国际市场的运作模式将其成功复制到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当棉花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后,就会学会灵活运用期货市场,这也是未来我国棉花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以国际食品和棉花贸易巨头路易达孚为例。2005/2006年,路易达孚在中国试水的第一年,和国内大部分棉企一样,经历了“高买低卖”的尴尬。棉花收购均价14500元/吨,销售均价13800元/吨。但依靠熟练准确的套期保值操作,路易达孚摆脱了中国棉企的亏损局面,实现了盈利。今年,他们的业务量没有超过65438+万吨。

2006/2007年度,路易达孚在新棉收购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据笔者观察,路易达孚以1.27万元/吨左右的价格大量买入三级棉,约2万吨。此时郑州期货价格偏高,在期货市场做空,以锁定巨大的价差利润。此后,现货价格一直稳步上升,而期货由于沉重的抛售压力,自2007年2月以来大幅下跌,直到两者之间的基差逐渐缩小。路易达孚不仅现货盈利,期货也大获全胜,整体盈利非常客观。

郑州商品交易所每年登记的棉花仓单约为654.38+0.5万吨,为众多棉花加工流通企业创造了大量稳定的现金套利机会。同时也将大量的经营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到了现货市场。

2.拓宽棉花收购贷款渠道,实现棉花资金来源多元化。

棉花收购资金一直是我国棉花企业的软肋。企业仅靠农发行的棉花贷款来经营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每年6月份左右,农发行都会强制棉企抛售库存以归还农发行的棉花贷款,极有可能在当年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抛售,棉企经营风险扩大。因此,需要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棉花贷款,这也替代了农业发展银行的部分贷款,丰富了棉花收购资金的多元化。

3.加大优秀国际棉花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棉花经营人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问题。没有优秀的棉花管理人才,棉花企业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由于国际棉商的高薪,中国棉企开始流失大量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人才。因此,棉花企业应提高优秀棉花管理人才的薪酬福利,及时培养和储备大量棉花管理人才,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4.学会利用外部棉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

棉花市场趋势研究是棉花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不仅要自己培养棉花市场研究人员,还要学习外部的棉花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服务。这就是所谓的收购棉花市场咨询服务,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及时调整棉花经营的思路和策略。

5、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行产业化经营。

因为棉花加工、流通乃至棉花消费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薄,但风险却越来越大。要做大做强,就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棉花产业化经营成为首选和未来发展趋势。

棉花产业化经营策略主要分为三种,即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从中间向两端延伸和从下游向上游延伸。

河南通州棉花产业的发展是“棉花加工—贸易流通—纺织”从上游延伸到下游的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典型案例。

山东如意集团和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料采购渠道和来源,将“服装-纺织-棉花贸易-棉花加工”的棉花产业化经营思路从下游延伸到上游的典型案例。

当然,中国棉花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相信随着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会形成更多的产业发展趋势。

总之,国家要对国内棉花产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研究建立统一、准确、权威的棉花数据统计体系,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手段,摸清我国棉花的产销数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家对棉花产业的决策水平和调控效果。否则,我国棉花产业调控无法摆脱数据迷局,国际市场将继续冲击我国国内棉花供求市场,影响价格走势,国内棉花产业就无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