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科技冷知识?

第一,康熙帝写《学习心得》

清朝康熙皇帝叶璇,常被后人尊为“爱科学的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间,无论平日多忙,天文、地理、数学从不落下,与当代西方科学大师莱布尼茨成为笔友。但比起康熙皇帝手握数学演算甚至拆解火枪的戏码,他在现实历史中的科学水平如何?人们纷纷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康熙的几次闲暇》。

顾名思义,《康熙闲暇时事编》是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间所写的学习笔记。因为是业余时间写的,所以叫“业余时间编辑东西”。该书* * *篇短文93篇,总长度2万字。每篇文章都是康熙皇帝亲自执笔,用生动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他关于天文、地理、数学的“学习心得”。基本上是他一生胡乱写的,学术价值很强。

如果要打开这份“学习心得”,康熙帝写的各种科学观点就更让人吃惊了:比如在天文地理中,康熙帝阐述了潮汐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原理,甚至讨论了地球大气的科学规律。在物理化学方面,也记载了康熙自己完成的测量声速的实验,以及银、钒、碱的化学反应实验...桩桩件件代表了18世纪东西方科学研究的高度,被称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又一部“科学宝典”。

这样的“宝书”在康熙死后首次被收入康熙御文书。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单独出版发行。此后,不少读者感叹:康熙皇帝如此热爱科学,大清怎么还会落后挨打?

其实看完这本“宝典”的命运,答案就很清楚了。所谓“科研”只是清朝皇室的高级娱乐;所谓的“重大科研成果”都是收集完成后才做的;所谓“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更是子虚乌有。所以“爱科学”的大清国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憋了一百多年。

二、军神大神的“传说”与“资本”

戴子,清朝康熙时期最尴尬的“军神”。他凭借强大的军事造诣,硬生生的把清朝的火器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但同时也做了一个小人,最后带着冤屈到了辽东。命运坎坷,从此成为军迷们津津乐道的“神人”。比如他研发的“朱利安火体”,流传数百年,被奉为现代机枪鼻祖。“戴子研制机枪”的谣言至今在网上闹得很凶。

事实上,所谓的“朱利安火仔”不过是酷爱火器的戴子。他对当时清朝的火枪做了小改进,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火枪,射程和实战效果有限。但戴子之所以被公认为“军工大神”,是因为他的另一个独特贡献:副炮。

副炮又称“威远将军炮”,是戴子结合当时东西方轻型火炮技术,顺应现代战争潮流而完成的野战火炮。这种火炮长约2.3英尺,发射各种炮弹,包括7.1英寸口径的散弹和实心铅弹。其四轮车的外形和45度的枪管仰角设计,使其适用于从草原到山地的所有野战战场。无论是山地进攻,还是平原野战,堡垒粉碎和掩护射击都不含糊,历史上是“一片一片碎,锋利无比”,杀伤力很强。

如此便携凶猛的野战神器,自问世以来就被清朝高层视为宝贝疙瘩。比如流放戴子的康熙帝就曾颁布禁令,声称“子炮”只能作为清朝精锐部队的装备,“不可能各省都造。”是衣柜里的宝贝。实战效果也很“宝贝”:在清朝平定准噶尔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凶猛的“副炮”在战场上一次次压制着准噶尔的奥斯曼火器。在平定金川、金川的艰苦战斗中,正是副炮多次开道,摧毁了敌人在崎岖山地的堡垒,赢得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这支诞生于17世纪末,水平一度领先世界的野战炮,被称为大清,在康乾盛世立下了诸多辉煌。但是,在那个枪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怎么能只吃老钱呢?相比于后世流传的荒诞“机枪神话”,“子母炮”的受宠更值得玩味。

第三,万历送给雍正一份“礼物”

清朝作为北京的首都,也面临着明朝当年遇到的一个问题:首都粮食不够。华北粮食产量有限,北京官民人口爆炸,粮食供应入不敷出。每年京城都挤满了文官和士兵,等着江南的大米来补血。如果江南有灾,或者运河发了洪水,厅里上上下下人心惶惶是常有的事,这似乎就是停摆的节奏。但是除了“补血”就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其实早在清军入关前的半个多世纪,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明末科学家许就已经理直气壮地找到了办法:为什么不在北方种水稻?

这个“种稻”的计划,是许在明朝政坛沉浮,呕心沥血规划了大半辈子的强国蓝图:只要采取合理的技术引进和稻种改良,江南高产水稻完全可以在京畿一带获得丰收。这样,明朝不仅减少了运输损失,还以丰富的粮食储备支持了北方的国防。然而,强兵这样一个富裕国家的科学计划却遭到了许多指责。

明明利国利民,为什么明朝的大臣们开始骂人了?因为京畿周边的良田良田多是北京权贵高官的自留地,很多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明朝要种水稻,就要清理土地,为什么不动自己的奶酪?于是各路“精英”纷纷跳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踩在许身上,这才让这份苦心经营的蓝图毁于一旦。参考明末饿死人的悲惨场景,我们知道这场闹剧是明朝放弃生命的契机。

直到明清之际,许的规划策略还被许多人提及。但是清朝的京畿周边,还是到处都是权贵的自留地,所以康熙在位的时候,这个事情也是反复纠结的。到了雍正帝即位,这件事已经纠缠不清了:接过烂摊子的雍正帝一贫如洗,他红着眼睛找吃的——他要给我种!

于是,这场在明朝一度被骂得狗血的“农业革命”,由强势发起:太子易云祥统率,同年跟随许的计划,不断开垦稻田。他还从江南派老农民到京畿示范水稻种植,一边耕种,一边把所有反对的声音全部消灭。最后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短短三四年,京畿、直隶。康熙晚年,内外不缺宝贝的大清国终于有了充裕的储备。

乾隆初年的富家子弟,乃至中国农业版图的重大改变,都是由这场姗姗来迟的“种稻活动”开始的。说起来,这也是万历皇帝送给清朝的“大礼”,背后的回味超过了科学意义。

第四,清军船越小。

康熙年间,清朝还有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军舰的建造。

由于与南明政权长达数十年的博弈,清朝的造船技术也在不断上升。到17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经能够制造装备重炮和多甲板的“鸟船”这种巨型战舰长达50多米,火力和体格都优于同时代的荷兰战舰。除了用于沿海作战,还被清朝用作“封船”,对藩属国琉球进行友好访问,吓退了日本、朝鲜等所有邻近的“邻居”。

可以说,赶上了大航海时代,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清朝,手握“鸟船”这样的利器,确实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果清朝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以其强大的海军实力破浪前行,中国近代史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书写。

但到了清朝,偏偏选择了另一条闭关锁国的道路。现在海洋的大门被封了,曾经震惊东亚海洋的鸟船也没有用武之地,从此越来越小。在“康乾盛世”后期的清海军中,最大的战船有十一尺长。甚至在甘龙晚年横行中国沿海的越南海盗船也比清朝海军强大得多。每次越南海盗船肆虐,清海军只敢“爬桅杆”,就是远离看热闹。即便如此对抗越南海盗船,四十年后,鸦片战争当然被英国军舰挡住了。

什么是闭关锁国?背后被打是什么?越来越小的清军战船就是生动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