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在大连北良港,每天有数百吨玉米被装上码头,沿着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连接着200个港口仓库、中转仓库、收储仓库,成为“北粮南运”的主通道之一。
在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汤山深水港,源源不断从北方驶来的粮食运输船,不断填补浙江省每年6543.8+00亿斤的粮食缺口。浙江省粮食局人士表示,目前浙江是全国第二大售粮省,约有一半粮食是从省外调入的。预计到2015年,全省70%的粮食将由舟山粮油物流基地承运或中转。
农业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表示,我国三大传统粮食主产区是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历史上,中国的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的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北等省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记载,明代京杭大运河上由南向北运粮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收集400万石粮食运往北方。农业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在过去10年发生了大逆转。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雯表示,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重心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北粮南运”、“西粮西运”趋势日益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要供应地位,东北地区成为粳稻、玉米等商品粮的主要供应地,其中从东北调入的粮食约占全国的60%。
谈到“北粮南运”的成因,农业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有五大因素。首先,北方的生产和供应增加了。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的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完善。二是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北方的粮食向南方转移。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的经济增长拉动了消费水平,增加了东北对优质大米(粳稻)的需求。第四,粮食种植的区域变化。南方水稻的面积在减少,北方水稻的地位越来越高。第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他们的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的量。
著名农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评价说,中国“北粮南运”的现状是区域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
粮食物流的滞后制约了北方粮食向南方的运输。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成说,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当前粮食形势处于产销“紧平衡”状态。由于粮食产销地域分布明显,全国粮食年总流量高达6543.8+0.7亿吨,其中省际粮食流量约7000万吨。
粮食专家分析,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北粮南运”为代表的跨省粮食运输量与日俱增,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现有粮食物流体系效率低、成本高。
大连保税区聚吉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给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一般都是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经过减重、称重、编织袋包装后运到火车站。成本每吨40元左右;火车运到大连港,每吨运费50多元;从火车站运到港口码头粮库,每吨15元;玉米装运成本每吨60多元;如果运到福建,海运费从每吨60元到80元不等。加上港口仓储费和沿途千分之二的玉米损耗,一吨玉米通过大连港从东北运到福建,运输成本至少在250元左右,流通成本占总销售成本的30%。
记者走访北方产销区发现,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个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建设水平普遍滞后,很多粮食储存在用芦苇席、竹片等设备搭建的简易露天粮库。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不足。刘金成说,如果长途运输赶上车皮短缺,企业将不得不支付很高的“票价要求”,一辆车皮大约需要5000元,相当于一吨粮食增加80元的成本。
吉林省粮食研究所副所长刘等专家表示,粮食物流与“北粮南运”的产区和销区紧密相连,应着力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当务之急是开发水运潜力,调整政策使其比铁路运输成本更具竞争力,引导粮食运输企业通过“铁海联运”,开辟东北-辽宁港-东南沿海省市“北粮南运”快速通道。
防止“能源型”粮食一哄而上,影响“北粮南运”
几年前,有关部门还在为陈年玉米的出路发愁;如今,当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供需变化为玉米找到了能源出路——将其加工成燃料乙醇来“养汽车”时,他们开始担心各地盲目上马项目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
中国粮食经济协会会长白梅进在近日召开的东北粮食物流大会上表示,近两年,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集中投资燃料乙醇项目。吉林作为玉米大省,近期新建、扩建大型加工厂10多家,加工能力12万吨至15万吨,而吉林省玉米总产量约为18万吨。据吉林省粮食部门估计,两三年内不会有玉米调入。
山东阜丰公司是中国有影响力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该负责人坦言,目前玉米价格上涨较快,组织东北玉米供应越来越困难。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联合研究项目预测,从2007年开始,中国将在两年内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事实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进,我国玉米价格自2006年以来持续上涨,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新一轮粮油价格上涨产生影响。为此,发改委等部门于2006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名义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这是对粮食“汽车热”的一次“刹车”。
记者调查发现,东北产粮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紧张,农民增收缓慢,让当地农民和种粮农民十分焦虑。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将促进东北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不过,发展改革委工业司相关人士强调,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决定了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一哄而起,盲目建设,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业的健康发展,还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必须加以规范。
“北粮南运”何去何从
农业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流通格局的背后是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北粮南运”将南方的粮食供给压力转移到北方,需要一系列均衡的区域制度安排,如加大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提高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水平等。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粮食产业逐渐融入全球经济。有专家建议,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高,我国粮食流通可以考虑“北(口)南(口)出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玉米适当进口。
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分析,全球玉米贸易量约900亿公斤,其中美国占50%。目前美国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经超过出口量,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正如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的布朗教授所说,“世界上有8亿台汽车发动机在和世界上近20亿贫困人口争夺食物。”随着国际粮食来源的减少和生物质能的快速发展,我国依靠进口维持粮食供需平衡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南下”战略将失败。
万说,就像玉米一样,很难取代东北粳稻运往南方。目前国际市场大米贸易量每年约275亿公斤,仅相当于我国大米产量的15%左右。在大米的国际贸易量中,粳稻所占的比例不到10%。近年来,每年从东北调入的大米为6543.8+05亿多公斤。华南很难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调入的大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品种结构也难以保证。
基于此,万认为,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三农利益出发,从国际粮食贸易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必须始终立足于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跨年度、跨品种粮食贸易的调剂。
有关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将出现一些新变化,但总体来看,“北粮南运”的格局仍将延续。但北方粮食主产区的原粮外流会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成品粮和粮食深加工产品的增加。适度支持这种变化趋势,有助于调动北方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北粮南运有什么好处?首先,北方的生产和供应增加了。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的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完善。
二是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北方的粮食向南方转移。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的经济增长拉动了消费水平,增加了东北对优质大米(粳稻)的需求。
第四,粮食种植的区域变化。南方水稻的面积在减少,北方水稻的地位越来越高。
第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他们的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的量。
中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是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历史上,中国的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的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北等省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记载,明代京杭大运河上由南向北运粮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收集400万石粮食运往北方。农业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在过去10年发生了大逆转。
北方运粮到南方意味着什么?
中国古代粮食之所以从南方运到北方,现在是从北方运到南方。中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是长江流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的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的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湖北等省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记载,明代京杭大运河上由南向北运粮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收集400万石粮食运往北方。农业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在过去10年发生了大逆转。
首先,北方的生产和供应增加了。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的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完善。二是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北方的粮食向南方转移。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的经济增长拉动了消费水平,增加了东北对优质大米(粳稻)的需求。第四,粮食种植的区域变化。南方水稻的面积在减少,北方水稻的地位越来越高。第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他们的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的量。
夏旱的有利影响虽然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看,夏旱问题必然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但是对于单个对象来说,肯定存在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的情况。因此,对于我国南方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来说,夏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潜移默化的。所谓的优势,大部分都不是大多数人享受到的。比如夏季大旱到了,农作物长势不好,工业用水匮乏,人们感到无聊,喘不过气来。这将大大增加对水利器械和新技术的需求,如空调、清凉油、薄荷膏等必需品,有利于经营相关器械和药材的企业。
河流梯级对航运的有利影响;河流梯级的开发和多坝的修建,会减少各坝内的河隙,有利于航运;流域内建坝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中下游航运条件。大坝建设可以拓宽加深水库上游,改善航运条件,增加上游船舶吨位。
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是:北粮南运;从南方向北方调水;建造水库;(d)由于水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将农田归还中国;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需要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引黄工程,从黄河向青岛调水,以解决青岛供水不足的问题。目前规划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长江流域调水到缺水的华北地区。
因此,选择:b。
寒潮的有利影响寒潮带来的雨雪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极大。会导致火车站道岔结冰,轨道被积雪掩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执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增多。
寒潮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
哮喘、心肌梗死、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很少有人提到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交换。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从太阳辐射中接收的能量逐渐减弱,于是地球形成了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将大量冷空气注入热带地区,使得地面大规模热交换,对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物种的茂盛非常有帮助。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好天气的保证。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季气候干燥,为旱季。但每当寒潮入侵南方,往往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冬季旱情,对农作物有利。为什么“薛瑞兆丰年”这句农业谚语能在民间流传千古?这是因为雪水含氮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以大大提高土壤中的氮。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从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肥。大雪覆盖了越冬的农作物,起到了被子的作用,既御寒又保暖。
有句话叫“冬未寒,来年不丰”,也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以杀死大量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者抑制它们的繁殖,减少来年的病虫害。根据各地农技站的调查数据,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约60%以上。
寒潮也能带来风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能源。举世闻名的宫古岛风力发电站在寒潮期间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些利弊?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降低土壤肥力,加重盐渍化。
对调出区的有利影响:减轻防洪压力
不良影响:还会破坏植被,降低土壤肥力!
高原的有益影响高原对人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因为这是科学。因此,要想在高原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就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就是尊重规律,承认高原缺氧对人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海拔对人的生理影响,而是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去适应海拔的生活条件。乐观的革命精神是指不能仅仅因为高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而谈高原,而要积极面对自然条件的艰苦,以苦为乐,努力从单调的生活中寻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