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检测终止后,大量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三年来,核酸检测点比公厕还多。做核酸成了和“延续生命”一样的需求。在这背后,核酸检测业务上市公司披露营收数十亿,多家公司成功IPO。
网络图片
但当一切突然结束,在外界以为的暴利背后,整个核酸检测行业似乎只剩下一地鸡毛。一位投行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虽然社会认知是核酸检测概念企业这三年赚得盆满钵满。但业内有一种相反的看法。事实上,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问题,尤其是应收账款高的问题,将在2023年集中爆发。
冷门产业的爆发
新冠肺炎对核酸检测的需求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找出每一个病毒。
2020年初,做核酸检测并不容易——一个人只有出现发烧等症状,去发烧门诊,才能做核酸检测。由于供给不足,核酸检测一度成为武汉疫情防控最初的“老大难”。
但到了2021的夏天,核酸检测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从大规模检测到常态化全规模检测,再到“15分钟核酸圈”。然而,人们对这种渗透感是模糊的,它突然出现在生活中,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国家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11,提供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1.3万个,技术人员1.53万人,总检测能力近5700万管/日。
核酸检测属于体外诊断行业。IVD从技术路线上可分为生化诊断、免疫学诊断和分子诊断。核酸检测是分子诊断技术之一。事实上,在疫情之前,分子诊断是一项复杂而无足轻重的技术。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业界基本上认为分子诊断是一项过于昂贵、难以推广的技术。它长期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我不知道它的前景在哪里。”一位一级市场投资公司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后,分子诊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和发展机遇。在“应检”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行业上下游市场大幅增长。
核酸检测产业链上游主要是抗原、抗体、酶和辅酶、高分子塑料耗材、诊断仪器的生产商;中游是样本采集保存试剂生产商、核酸提取试剂生产商、试剂生产商;下游是医院终端,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实验室。其中,上游试剂原料和检测设备仍由罗氏、西门子、雅培、Illumina等海外巨头主导。国内阵营只有诺和锐、彭飞生物、华大知止等少数企业。国内核酸检测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试剂生产和下游检测。
根据2022年第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财报。67家核酸检测公司* * *实现营收251.6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其中,迪安诊断和金田医学代表了线下采样检测机构第三方实验室的现状。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迪安诊断分别实现营收84.53亿元、10649亿元、13082亿元、1562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47亿元、8.03亿元、165438+6300万元、24.28亿元。同期,金宇医疗分别实现营收52.69亿元、82.44亿元、654.38+065.438+0.943亿元和654.38+02.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2亿元、151亿元、22.20亿元、24.48亿元。
可见,核酸检测虽然大大提高了采样检测机构的收入,但实际利润并不高。
相比取样和检测,中游试剂厂家的利润显然更大。如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明德生物分别实现营收1.81亿元、9.59亿元、28.30亿元、74.7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152.58万元、4.69亿元、141.3亿元、38.38亿元。万福生物分别实现营收20.72亿元、28.1亿元、33.61亿元和46.9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87亿元、6.34亿元、6.34亿元和654.38+0.24亿元。开普生物分别实现营收7.29亿元、654.38+0.354亿元、26.73亿元、42.5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54.38+0.47亿元、3.63亿元、8.52亿元和654.38+0.488亿元。
其中,金奎大基因是为数不多的涉足上游设备、中游试剂、下游检测的公司。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金奎大基因分别实现营收1.98亿元、5341亿元、76.64亿元、93.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218180000元、24.49亿元、361800000元和491100000元。
收不到钱的检测机构
但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戛然而止,各地纷纷宣布“无必要核酸”。有投行人士认为,2022年一些核酸检测公司会因为超负荷运转,把前两年赚的钱全部还上。
她认为,从二级市场来看,业绩的增长给了核酸检测概念公司炒作股价的机会。抗体、酶和辅酶、高分子塑料耗材和诊断仪器、样本采集和保存试剂、核酸提取试剂和试剂生产的厂家确实赚了钱,但位于下游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日子可能就没那么好过了。
如行业上游,以核酸试剂原料为主的彭飞生物,2019年至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92.81%、94.02%、88.43%;中游企业中,金奎大基因2021销售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毛利率仍达到88%;而下游企业中,金宇医疗2021第三方医疗诊断服务毛利率仅为47.2%。
实际上,核酸检测对于一些下游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来说,是一项无利可图、费力不讨好的业务。事实上,下游的盈利能力与业务规模成正比。因为新冠肺炎检测试剂在国内早已纳入集中采购,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只有行业龙头企业才有能力赚钱。
上述投行人士分析,很多做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门槛低,只要能拿到资质就可以经营,但很难突破检测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赚钱。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行业内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现在也面临着应收账款增长过快的风险,可能出现大额减值。以a股为例,几家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比上升幅度较大。
截至2021前三季度,金宇医疗实现营收12208亿元,其中应收账款74.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89%,同比增长66.65%;迪安诊断实现营收654.38+05.63亿元,其中应收账款654.38+00.7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8%,同比增长76.75%。
相比之下,中上游企业基本没有还钱的压力,往往是账款到了中上游企业才交付给下游企业。
迫于还款压力,一些核酸检测公司与买家对簿公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0月29日发布的民事裁定书显示,北京市主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人民政府和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按照每人180元的价格向主公司支付检测费。
规模较小的核酸亭也开始低价转让。从百度的爱采购、闲鱼等平台发现,一些核酸亭甚至以三五千元甚至几百元的“地板价”转卖。
多家具有核酸检测概念的上市公司表示,不仅面临价格下滑的问题,还面临业务萎缩的风险,将使业务回归疫情前的正常化。
例如,卫兰医药表示:“业务不会有大的影响。公司将做好疫情的其他检测业务,并将加强核酸检测业务。”在接受该报采访时,金奎大·吉恩表示,“今年的业务不会受到影响。影响会在明年,要看具体政策的调整。”华大基因表示,“核酸检测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业务会回到疫情前的状态。今年开始调整,比如拓展海外业务。”
事实上,一些公司已经开始计划撤退。2022年6月5438+065438+10月,金奎大基因几款检测试剂降价近70%,开启了后新冠肺炎时代的市场价格战,盛翔生物相继收购,多方向拓展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