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平台公司才有未来。

世间万物都有一个根本规律:有大破才有大立。

旧的生态总会被新的生态取代,这是必然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传统企业越来越难做了。那是因为当下恰恰是从大破到大立的关键时刻。大量的企业正在被淘汰,而大量的创新型企业正在破土动工。

如果你明白商业变革的逻辑,你会惊喜地发现,从现在开始,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值得重新来过。

让我们系统地做一个介绍。传统企业越来越难?

先说最简单的例子:排队。站成一列时,大家依次往后站。每个人只能看到前面的人的后脑勺,看不到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别人小动作都注意不到。这就是传统的产业链结构——厂商需要先把产品卖给品牌,然后品牌再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通过各级经销商卖给消费者。所以,消费者面对的是渠道商,渠道商面对的是品牌商,品牌商面对的是厂商,厂商面对的是技术商,技术商面对的是资本,资本面对的是金融市场。

虽然是链接,但是信息不对称,层层隔离。很难找出整个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最大的问题来了:因为是单列,容易出现塔罗牌效应。第一个掉了,下一个就掉了,一个环节卡住,整个游戏就输了。

我现在被这个问题卡住了。由于互联网的冲击,消费者的购物路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处于最前端的渠道商,这就导致了背后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对于渠道商来说,打折促销很正常,因为他们要和电商竞争,他们要拿更多的货来降低自己的成本,进而导致库存。

对于品牌来说,虽然把产品卖给了渠道,但是渠道的货款却无法按时兑现,品牌价值也因为渠道的打折促销行为而大打折扣。

对于厂家(工厂)来说,除了应收账款越来越多,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税负越来越重。再加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附加值,利润越来越低,倒闭的工厂越来越多。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个环节越来越累,利润越来越低,每个环节都渴望改变,但由于上下游环节的钳制,单方面的努力根本无法扭转局面。

中转航班在哪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路径,给传统商业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打开了信息壁垒,带来了新的机遇。

还是以排队为例,因为信息的开放性,无论哪个环节,都可以直接面对其他环节。随着电商平台、移动支付、社交平台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连接。然后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栏目变成了一条水平线,大家可以“面对面”了。大家站成一排,谁高谁矮,谁在搞小动作,一目了然。这个时候,传统的产业链必然会彻底改变。

互联网把产业链从垂直变成了水平,让大家平行平等的站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传统商业是一环吃一环。在产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加价,然后出货。这是一种单向的赚取“差价”的模式。我们不知道上游环节赚了多少差价,也不知道下游环节能从它的下游环节赚多少钱。上下游环节是一种侵吞关系,所以大家都在互相保密。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来举个最直接的例子:电子商务的普及让很多消费者(客户)有了直接接触各种品牌的机会,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客户)更愿意跳过所有环节,直接向品牌(生产商)付款,这样就会导致现金直接流向品牌。

那么,这个时候中间渠道和厂家怎么赚钱呢?所以这就需要大家之前有一个约定,根据每个环节* * *的价值跟约定一个分配比例,品牌拿到钱之后,就按照这个约定来分配钱。于是每个人都被合同条款所约束,形成了一个新的价值链,在这个价值链中,资源是共享的,他们相互合作,让所有的环节都置身事外。

这个时候,一个产品从生产设计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变得非常透明。以后每个环节能赚多少钱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层层保密。面对这种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商业路径,原有的利润盘剥、运营效率衰减的栏目模式必然面临崩溃。

那么,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升级呢?平台化是公司发展的必经之路。未来能活下来的公司只有一家,那就是平台公司。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公司。平台化的本质是帮助这个行业的产业链从“纵队”变成“横队”,让这个行业建立合作生产机制。

平台化的意义其实是给企业甚至个人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让他们发挥1+1大于2的综合效应。

中国的平台型公司会越来越多,比如阿里、腾讯。腾讯用自己的流量收录了很多公司,微信做了无数的自媒体人,阿里也并购了很多公司,淘宝做了很多店主,也有各种直播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无数的个人或小团队正在涌现。

平台转型不仅适用于互联网公司,也适用于制造业。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这种转型?首先,公司非常专注于某个品类,有能力纵向打通,纵向整合。比如从原材料的来源,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到销售体系,后期维护。

其次,企业必须统筹运营,建立协同机制,对相同的需求、资源、渠道进行分类整合,进行协同生产。

这里也会有两级分工。比如服装行业,做刺绣的专门做刺绣,做印花的专门做印花,卖拉链的专门卖拉链。然后还有很多细分的分工。

所以企业背后可能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工厂群,但是可以随时整合。而那些下游的中小工厂本身就需要一个协调的大规模生产,这样才能避免各自为政。比如旺季来了,订单一下子就来了,公司可以把类似的产品聚合在一起。今天你点,明天我点,后天他点,这就成了一种相对均衡的需求输入。公司还可以根据零售端的数据进行精准匹配,从而促进零售端的数据更多的渗透到生产端,帮助生产端提前做一些规划准备。数据互操作性将增加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这将解决产能过剩和最小化库存。统计一下就能找出规律,方便下次提前准备,就成了“有计划”的生产。所以,未来制造业的生产会越来越“计划化”,盲目、跟风、无序的传统生产秩序导致的产能过剩可以得到彻底改善。

这就是企业的平台战略。首先,企业要在这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然后把供应商、经销商、分销商拉进来,变上下游关系为平行关系,利用电子商务和线上平台掌握消费者需求数据,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进而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小批量、短周期、快速的市场生产。

这也是社会组织的变化。就像未来战争,各个部门都需要能够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每个人既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的能力。开放、共享、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开放公司边界,让品牌* * *阵营、渠道* * *共赏,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

再小的公司,也要完成平台升级。比如一家广告公司,也是以公司的名义接单,然后转包给个人。公司在行业内的口碑和信誉度决定了其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做担保来接订单,然后把订单转包给个人。这是公司未来要做的事情。

所以平台化不仅仅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公司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出各种小而美的个人品牌,这是小企业未来做大做强的途径。

制造企业也可以采用这种逻辑。它和上下游企业成立的合资公司还是一个平台公司。最重要的是公司会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运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独立IPO或者并购重组的方式走向资本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所以未来一个公司的核心资产其实就是它的品牌和信用。企业有了足够的品牌和信用,才能拿到订单,承接各种重大项目,才能让分包商安心为企业生产。

只要企业的信用还在,只要品牌有影响力,企业就永远不会倒下。如果一个公司既没有品牌价值,也没有协同生产机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越来越困难,因为他们的结构是封闭的。业务的基本架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向“平台+个人”转变。无数的平台正在出现,无数的个人正在平台上执行任务。企业开放和平台化后,股东、员工、渠道、产品都在逐渐开放。百川,气度大。所有的组织都要开放自己的格局,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

所以社会会更加自由包容。与此同时,所有未来的业务都将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一笔订单都将在“众目睽睽之下”生成。我们必须习惯在公共场合工作。

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只有四个角色:一是负责国计民生的资源型企业(国企、央企);二是负责产品流通的平台型企业;第三,在各个细分领域有独特产品或深度服务的小公司;4.承担各种小公司业务的个人或价值主体。

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商业逻辑都会被推翻重建,所有的规则都会被改写。这是一种责、权、利的重新划分。

如果结合公司的进化史来看这个趋势,公司的股份化就是西方对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将公司拆分,在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由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联合起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成为一个集合体。

去互助化必须分久,平台化必须分久。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极其深刻。

现在是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中国人的智慧将在下一个时代发挥主导作用。一批企业倒下是必然的,一批新企业崛起也是必然的。只有看透趋势的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