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余热发电的兴起
1998年3月,日本政府捐赠的中国第一台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在海螺建成投产。十年来,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海螺集团公司集成创新,在原有基础上根据水泥工艺特点改进设计,自主研发DCS系统、个性化设计和国产设备。开发的纯低温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余热回收效率高,发电时无需补充燃料,无污染,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绿色发电技术,是环保、节能减排、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循环经济技术,其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海螺集团纯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居全球水泥企业之首。2005年,海螺开始建设大型余热发电项目。为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和政策,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海螺引进川崎先进的余热发电技术,结合海螺的工程设计、成套设备能力、项目实施能力和调试经验,与川崎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安徽海螺川崎工程有限公司和安徽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更好地在国内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
2006年8月,第一个自行设计、配套齐全的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发电项目在宁国水泥厂建成投产。截至2009年上半年,海螺集团已建成投产余热发电机组28台,装机容量465.5 MW,在建余热发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62 MW。总装机容量达到627 MW,以上所有机组年发电量为47.69亿千瓦时。按火力发电同口径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3万吨。
到2009年5月,安徽海螺川崎工程有限公司还在国内外其他20家水泥企业集团推广应用了97台机组,涉及水泥熟料生产线156条,装机容量1334.6 MW。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01.48亿千瓦时,减排85%。
除了海螺,海螺川崎工程公司还将其推广到国内其他14水泥企业,涉及71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项目,机组49台,装机容量618 MW。余热发电市场已覆盖全国21个省市。
其中,在国外,承担了泰国、巴基斯坦等国配套水泥熟料生产线的6套余热发电总承包项目,装机容量90 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