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命名为“CMA超级矩阵”的模块化架构进入模块化竞争阶段。
具体来说,“CMA超级矩阵”的电子电气架构可以向上兼容快速迭代的汽车电子产品,同时也可以和架构一起开发传统燃油、混合动力、纯电动,以满足未来15年汽车的进化。
其实吉利的CMA模块化架构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这次只是被赋予了一个正式的名称。相关资料显示,它是吉利与沃尔沃于2016年联合开发的全新基础模块化架构,总投资12亿元。不同于——BMA,吉利之前负责生产A0~A产品的模块化架构,CMA模块化架构下的产品定位更高。
目前吉利已经通过这种模块化架构打造了沃尔沃、领克、吉利、北极星等近20款车型。覆盖轿车、SUV等品类,动力类型包括传统燃油动力、BSG高性能动力、HEV混合动力、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EV纯电动,支持沃尔沃XC40、领克01、领克03+、领克05、Polestar?2等。都是模块化架构下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平均售价是654.38+0.7万元。
同时,今年下半年,吉利汽车将推出CMA模块化架构下的全新车型sequence,定位为宽体轿跑,有望帮助吉利提升品牌,提升销量。
其实在汽车平台技术方面,除了模块化架构,更常见的是“模块化平台”,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模块化平台是指从开发阶段到制造过程的设计方法、设备基础、生产工艺、制造过程乃至汽车核心零部件和质量控制的完整体系。模块化架构(modular architecture)是由汽车制造商设计的,由不同级别、不同类别、不同车身底盘架构和不同电气系统共享的产品架构。
简而言之,模块化架构是造车的一个指导原则,模块化平台是车企为了节约成本而生产的。前者是后者的升级版。
目前在模块化架构方面,除了吉利之外,丰田在2012年打造的TNGA模块化架构是全球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是涉及汽车R&D、设计、生产、采购等全产业链价值的创新体系,也是丰田首创的全新“造车理念”。
模块化平台是更多汽车公司正在建设的一个关键点。目前国际上提及较多的是大众集团的MQB平台和日产的CMF平台。相关资料显示,大众于2009年开始使用MQB平台。当时有数据显示,如果一辆车能通过平台在R&D省下100元和生产成本,那么一年产销量上千万辆的大众集团一年就能省下1亿元。
因此,自2009年推出MQB平台以来,大众引领了行业内基于平台的造车热潮,大众集团凭借MQB平台在过去十年中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的增长。
自主品牌进入平台生产阶段较晚。SAIC和奇瑞是第一批采用模块化平台生产的公司。SAIC几年前发布了“核心行动”战略,开始在动力总成领域进行模块化生产。奇瑞的M1X、T1X、NEV、A3X、M3X平台也推出多年,奇瑞的瑞虎大部分车型都是T1X平台的产品。
随着平台化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近两年自主品牌也迎来了模块化平台造车的新热潮。比如不久前,长城汽车发布了三大平台:柠檬平台(全乘用车)、坦克平台(SUV和越野车)、咖啡平台(车内智能网联);去年,广汽传祺还发布了GPMA平台;长安汽车在发动机领域开发了NE模块化发动机平台;华晨中国与宝马、麦格纳合作,共同推出面向中高端战略车的M8X平台。
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平台化,车企可以通过共享部分零部件和技术,大大降低车企的R&D和生产成本。同时,布局合理、技术可靠的汽车平台也是车企做大做强的重要保障。目前自主品牌开始在平台化研发方面发力,这是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准备。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