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波音的威廉·波音退出波音公司。

1934年的波音公司正处于其职业发展的巅峰。此时,它的全称是: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此前,波音航空(飞机制造)和波音航空运输(运输)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合并了很多企业,比如汉密尔顿和标准钢铁(都是发动机制造商)、斯皮尔曼和诺斯罗普(飞机制造)、西科斯基(特种飞机制造)等等。此时的波音公司,即“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以飞机制造为核心,包括上下游产业,集航空材料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飞机制造、航空邮件运输、航空客运等业务于一体的信托航空巨头。

当时“联合航空和运输企业公司”的负责人是弗雷德·云切勒,他担任董事长。弗雷德·云切尔是威廉·波音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他们共同策划并完成了上述一系列企业并购,是这一信托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威廉·波音公司的得力助手之一菲尔·强森曾担任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副董事长,并兼任波音公司董事长。

威廉·波音本人一如既往地充当董事会主席。他不愿意告诉人们在前线做什么。他的人生哲学和领导风格表明他更像一个非凡的人。

当波音如日中天的时候,危机已经逼近。

1929开始的大萧条,并没有给波音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航空业的快速发展给波音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掩盖了大萧条带来的潜在社会危机。1929-1933期间,美国有一半的银行倒闭,超过13万家企业破产,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3万。波音在危机中的生存不仅依赖于航空业的快速发展,还依赖于“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已经形成了行业垄断的能力,足以抵御社会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1930年,胡佛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开始管理危机。胡佛任命律师沃尔特·福格·布朗为邮政局长。布朗上台后,提出并敦促国会通过《麦克尼-沃茨法案》,然后根据该法案开始改革航空运输业。实施条例草案的初心,是透过加强政府的管制措施,改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限制行业的价格水平。应该说,这个法案的初衷是好的,但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良药。该法案实施的结果是,垄断企业如联合航空公司和运输企业公司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从中受益。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该法案并没有触及危机的源头。由于该法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根本性和方法论上的缺陷,以及有人认为布朗本人的工作方法古怪,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航空邮件丑闻”。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赢得大选,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和改良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的思想可以用“3R”来概括,即恢复、救济和改革,核心是打破垄断和救济。

在“新政”的第一阶段,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和类似的大型信托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打击。该法案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免除《信托法》限制的公平竞争法规”,矛头直指垄断企业,波音公司麻烦大了。

随后颁布了《1934航空邮件法案》(又称布拉克法案),该法案中的多项条款对“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造成了致命打击。例如,该法案规定,飞机和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商不能与航空公司有任何联系。这相当于直接宣判了“联合航空运输企业公司”的死刑。

经济不景气,布拉克法案的打击,让波音从鼎盛时期跌入深渊。无奈之下,波音在西雅图的工厂掀起了解雇潮。1700多工人一下子减少到700不到。这700人还是难以为继。员工自己想出了一个“半薪”的自救方法。一半在工厂上班,一半在家休息,每两周轮换一次。每个人只拿到之前工资的一半。这样才能为公司节省一点技术力量。

此前,威廉·波音公司宣布将在50岁退休。然而,公司的扩张使他一再推迟退休。这时,他觉得该退休了。随后,威廉·波音(william Boeing)辞去了他在公司的所有职务,卖掉了他在公司的所有股份,并发誓再也不会和波音有任何关系。

晚年,威廉·波音只参加了一次波音的活动。1954 5月15日,威廉·波音公司受邀出席首架喷气式客机波音707的交付仪式。当他看到巨大的流线型机身上的“波音”字样时,不禁感慨良多:他惊叹于波音的飞速发展和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

两年后,1956年9月28日,威廉·波音乘坐私人快艇在海上巡航时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5岁。

1934年波音公司企业帝国的肢解,对于波音公司和威廉·波音本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典型的英雄主义倒下了,美国得救了。新反垄断法的制定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新格局;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已经穷途末路,行政干预修正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新政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显示了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一切的背后,是以威廉·波音等一代人为代价的。功过自有历史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