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大水溶肥料脱去高端外衣,进入寻常百姓家。
扩大水溶性肥料的市场份额
高赵翔,农业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近五年来,他是水肥一体化领域最活跃、最知名的推动者和布道者。“水溶肥正在从少量叶面喷施的辅助肥料,变成批量田间施用的主要肥料!”近日在南宁举行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国际峰会上,高对水溶肥的判断直接而有力。
长期以来,在肥料家族中,相对昂贵的水溶性肥料被赋予了“小肥料”的标签。这个“小”有三层含义:一是应用面积小,主要用于种植附加值高的小型经济作物;二是与用量最大的氮、磷、钾肥相比,水溶肥料多为微量元素肥料,用量较小;第三,在作物整个生长期,水溶性肥料很少用作基肥,大部分用作追肥。
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高翔用“四个转变”来形容这种转变:水溶肥料正在从经济作物走向粮食作物,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从高端走向平民,从旱区走向全国。据介绍,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的棉花、内蒙古的马铃薯和东北的玉米上应用非常成熟。在华北,玉米和小麦的水肥一体化应用正在进行。即使在雨量充沛的南方水稻种植区,水肥一体化推广也已进入试点阶段。“在水溶性肥料的总消耗量中,我估计现在90%都用在了田间。”高翔说。
事实上,水肥一体化虽然是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但与之配套的水溶肥料对我国农民来说并不陌生,而且使用已久。水肥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来说,就是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灌溉管道带到田间每一棵作物上。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我国的水肥一体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广义上讲,只要同时给作物供应水肥,就可以认为是水肥一体化。按照这个定义,我国水溶肥的使用面积并不小。
按照高的核算,目前达到农业部注册标准的水溶性肥料产量仅占肥料总量的1%;但如果包括可溶性硝基肥料,这一数字将增加到3% ~ 5%;如果农民将尿素等化肥溶解后再施,比例将超过10%。
即将到来的水溶性肥料“大田时代”
在高翔看来,将水溶肥引入田间,不仅是为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更是农业资源产业的使命。近十年来,我国粮食增产十年成效显著,但隐忧并未完全消除。三大主粮中,小麦和水稻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粮食口粮保障形势依然严峻。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中国人的饭碗要主要装中国粮”的目标,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走向田间。
原因是水肥一体化高度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有一句话经常被大家引用:中国用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30%的化肥,生产了世界26%的农产品,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节水、节肥、节地已成为中国农业的迫切要求。与此同时,在快速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谁来种地”的隐忧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和不足可以通过发展水肥一体化来解决或弥补。在节约肥料方面,美国的肥料利用率在6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研究证明,在那之前和之后,美国的水溶肥料用量从之前的65,438+00%跃升至60%,而传统肥料则从60%大幅下降至65,438+00%。
与节肥一样,水肥一体化的节地效果同样显著。因为水肥一体化实现了灌溉和施肥的自动化,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将大大减少,原来未开垦的土地可以开垦利用。高粗略估计,通过推进水肥一体化,在保证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至少可以节约10%的土地。
如果政府关心的是生态效应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对于农民来说,经济利益是他们首要关心的问题。至此,水肥一体化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借助自动化精准灌溉施肥技术,一方面可以用更少的人力耕种更多的土地,实现规模经济;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高、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效率。一项研究表明,在经济作物中,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60%以上。
“可以说,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也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高这么说。
加快水溶性肥料释放的政策是有利的
与水溶肥加速走向田间相对应的是,管理层对水肥一体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利好政策不断释放。
根据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8000万亩,其中新增5000万亩。西北地区重点推广棉花、玉米、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654.38+00万亩;东北四省区重点推广玉米、马铃薯、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654.38+08万亩;华北地区推广小麦、蔬菜、果树、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654.38+00万亩。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地区推广果树、蔬菜、糖料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新增面积654.38+02万亩。
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农业部等政府部门将大力发展膜下滴灌、微灌、喷灌、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旱作节水机械化等高效节水技术。以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微灌肥一体化,在各类作物上发展以现代微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技术。
此外,政府主导的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创建也在为水肥一体化的实施创造条件。据高介绍,在新疆和东北三省,在去年支持资金6543.8+00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政府将增加60亿元的农业设施建设。在华北,这项工作正在加速进行。以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为例,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肥一体化,尤其是山东,成立了以副省长为首的相关机构。
水溶性肥料推广瓶颈有待突破
虽然水肥一体化及其水溶肥即将迎来行业曙光,但必须承认,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推进水肥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料显示,在以色列,90%以上的农业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创造了沙漠农业的传奇;在美国,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和32.8%的果树使用水溶性肥料产品,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而在我国,按照水肥一体化的严格标准,比例仅为1%。
第一个原因在于观念的限制。“我们和以色列在发展农业方面最大的差距不是技术,而是理念。在大家的印象中,以色列的水肥一体化是因为缺水。其实北京和以色列的水资源基本相当,而北京的人口是以色列的三倍,也就是说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以色列的三分之一,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普及水肥一体化呢?是思维模式的束缚。”高对解释道。
除了发展理念的缺失,技术短板也需要弥补。在这方面,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农业国家的经验。显然,作为新一轮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倡导者,金正大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2013年以来,他们在国际合作上动作频频,邀请了美国、挪威顶尖的水肥专家,与滴灌技术发明者、全球最大的现代农业系统企业Netfim以色列公司合作。“未来,我们将在实验示范、实验室建设、产品推广等方面携手引领中国水肥一体化发展。”金正大副总经理罗文生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