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铁建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48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为迅速修复战区受损铁路,保障战争物资运输,当年7月5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研究决定,并报中央军委批准,在东北人民解放军铁路警卫军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路纵队。5月1949日,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纵队改编为铁道兵。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配合战略进攻,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口号的鼓舞下,修复铁路1629公里,桥梁976座,直接支援了辽沈、平金战役,为进军江南、解放西北创造了条件。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入朝初期以修铁路为主,修了923公里。随后,在朝鲜北部的铁路线上,针对入侵美军的空袭破坏,进行了长期、持续、艰苦的反轰炸抢修,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打造了“牢不可破、易爆炸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铁路运输,铁路里程从0950年底的107公里延长到65437公里。此外,新建铁路213公里。

1954年3月5日根据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由四个师增加到八个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为陆军各军兵种之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从那以后,这支军队进行了数次扩编和重组。最多的时候,铁道兵下辖三个总部,15师,三个独立团,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计41.6万人。1954至1983期间,铁道兵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英勇顽强,先后参加了李湛、夏颖、扶南、宝兰、嫩林、贵昆、成昆、靖远、翔宇、京通、青藏、南疆、通活、渝国防工程,包括引滦入津等民用工程,多次参加抗洪、抗震救灾、森林灭火等应急任务。

1965年美军入侵越南期间,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铁道兵组织部分部队开赴越南,圆满完成了越南北部铁路、公路的防空袭抢修和抢建任务。

根据国家经济调整政策和举国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务院、中央军委于2月6日决定将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并入铁道部,1982。为顺利完成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任务,于6月1983+10月1日成立铁道兵总部,受铁道部和解放军三总部双重领导。1983 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实施方案的批复》中规定,从1983 10月起,铁道兵总部及所属单位归铁道部组织领导。并入铁道部的铁道兵,从1984 65438+10月1起,不再使用原部队番号和代号,干部战士不再佩戴领章徽章和军帽。根据《铁道部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名称变更的通知》(1983 165438+25 10月),原铁道兵司令部由1984 1 10月更名为铁道部工程司令部,原铁道兵师、团、营、连。

1989年6月,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根据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铁道部“三定方案”,决定自1989年7月起,撤销铁道部工程指挥部,成立中国铁建总公司。10 10月1日,中国铁建正式挂牌。总公司对铁道部第十一至二十工程局、石家庄铁道学院及其他直属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和统筹管理。总公司、局、办实行三级法人制。按照国家对企业法人的要求,都是独立自主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1998根据十五大精神和国家、铁道部关于企业改革的总体安排,总公司启动了组建企业集团的筹备工作。根据《关于铁路企业名称与铁道部脱钩的通知》精神,从1999 12 1开始,总公司10工程局更名为铁道部第十一、十二、二十工程局。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铁路非运输企业政企分开”精神,2000年9月28日,中国铁建总公司与铁道部正式实行政企分开,交由中共中央企业工委(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工委)管理。这是总公司由兵转工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

2001,中国铁建公司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在全系统的框架基本建立,各司其职、运转顺畅、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年内,中铁十一局、十三局、十四局、十五局、十七局、十八局、十九局集团公司和北京中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全系统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部分直属单位划转集团公司(工程局)和部分单位改制,涉及34个单位、26410名职工、资产40多亿元。范围和力度是军改以来前所未有的。

2003年3月,中国铁建总公司划归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SASAC)管理。当年,国家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根据国资委和铁道部有关通知精神,将哈尔滨、上海、广州、南昌、柳州、兰州、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一、第四铁路勘测设计院和九个设计院、九个工程建设集团公司划入中国铁建总公司。2004年2月,中国铁建对原铁路局的施工、设计单位进行整合重组,成立了中铁二十一局、二十二局、二十三局、二十四局、二十五局集团公司。对铁路第一勘察设计院、铁路第四勘察设计院、铁路建筑研究设计院、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进行了调整整合。2005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截至2005年底,中国铁建拥有22个集团公司(公司)、4个设计院、1所高校,共计22万人,进一步完善了设计、施工、监理总承包产业链,优化了市场竞争格局。企业步入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