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政治,你该怎么办?
当前的政治是先前历史发展的合理产物。要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
企业政治只能正确面对,不能也不可能有效逃避;
我们进入一个企业,我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政治现状和形成的历史原因,在理智上、思想上、情感上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把自己带入这个政治体系,才能找到政治体系的改进;
而且,管理者一旦成为核心管理成员,就有责任发展更健康的办公室政治。最后,企业管理者要努力使企业政治显性化,使之成为带有企业文化性质的阳光化的东西。
办公室政治相当复杂,我可能一时无法分享我所有的想法,但就我目前所知,这是我们勇敢面对,客观认识,然后从内部改造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抱怨或反抗无异于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
另一种方式,当然很简单,就是信任别人。有的信托企业家,有的信托亲戚,有的信托专家,有的信托职业经理人,不一而足,但总的来说,他们都信任和依赖一些管理群体,通过他们的协助,帮助老板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随着企业的成长,无论是私企老板还是国企老板,个人能力逐渐显现不足,团队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应该说,中国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
就本案提供的情况来看,本案企业目前正通过逐步建立管理团队,由老板专制决策向非专制决策发展,存在老板亲属、企业家、部分高管成为小团体等政治问题。解决企业的政治问题,首先要了解政治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指出可供管理者选择的几种政治策略及其优缺点。下面逐一分析。
一,企业办公室政治的成因
要了解办公室政治,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是政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两三千年前就说过,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也有人把自古以来的众多政治理论分为四类: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和知识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并概括为:通过妥协、调解和谈判而不是武力和赤裸裸的权力来达到目标。
其中一位现代学者把政治理解为根据不同利益集团对整个机体的福祉和生存的重要性,赋予它们相应的权力,从而在既定的统治单位内调解它们之间关系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任何阶级的政治都是为了维护该阶级的经济利益,建立和巩固该阶级的统治。政治的核心是解决有争议的事情,往往关系到社会资源的分配。搞政治需要权力和权威。政治行动的影响和结果总是牵涉到许多人。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还回答别人的问题说:“政治就是要结交很多自己的人,结交极少数反对你的人。
不用给出更多的定义,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政治其实就是一套权力和利益分配制度设计或者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分配机制。
那么,把政治概念延伸到企业管理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网上众说纷纭,但本质相对一致。现在我转录一个如下:
办公室政治是办公室人际关系的竞争,是能力和智慧的体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总之,进退是你的分寸,害人防人是不可或缺的策略。
办公室是个小社会,不像学校和家庭那么简单。在办公室里谋生的人很少会感到轻松和无忧无虑。职场充满了世俗的体面和升职的诱惑,但也充满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攀爬的困难和竞争的陷阱。熟悉办公室政治,你就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牢牢占据自己的位置。
作为一个团队,办公室是一群人的组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点和兴趣。你是其中之一。如果不学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玩“办公室政治游戏”,就很难出人头地。即使你有过硬的本领,或者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也要学会了解办公室的生态环境,才能在办公室的政治游戏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这么说吧。办公室政治是企业中所有成员分配权力和利益的一套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则和机制。其实办公室政治表面上看起来是人际关系,实质却是获取和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力。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分配,就会有政治。企业办事处作为一个经济营利机构,聚集在一起谋取利益,自然不能免俗。甚至有这样的事实,这种趋势是相当繁荣的。
决定企业办公室政治氛围和游戏规则的因素相当复杂,但总的来说,无非是以下几个因素:企业老总的看法、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企业主要管理者和骨干所带来的影响、企业管理团队成员中的背景及其对企业的贡献等。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私企,而作为私企,什么样的老板基本上决定了企业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会有什么样的办公室政治。显然,不同类型的老板有不同类型的公司办公室政治。下面,我们就分别分析一下老板威权和非威权的企业。
第二,威权老板企业中办公室的政治特征及管理者采取的政治策略
在一个老板以自我为中心的企业中,企业一般具有以下明显的公司办公室政治特征:
企业只有一个老板,就是老板自己,企业只有一个决策者,就是老板自己。别人在员工和老板面前没有真正的地位,再大的官也只是老板的附庸。从管理权威的角度来看,老板拥有一切绝对权威,其他幸运的管理者可能拥有专业权威或道德权威,但只是部分或完全没有管理决策权威。所有决定都必须服从老板的最终决定。
因为老板在大大小小的决策中占主导地位,其他人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话语权,只有建议权和游说权,所以其他的管理者,包括企业的企业家,甚至员工,都被迫以下面的方式参与决策。
在老板专制的企业中,管理者采用的五种基本政治策略如下:
附议策略
无论在任何场合,无论你是否真的赞同,你都会坚决地、毫无保留地装扮成老板的附议者,以此来赢得老板必要的安全信任,提高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通过事前和事后与老板的私下沟通来影响老板的决策意见。这个策略可以称为始终如一的附议策略。
在很多企业中,这种政治策略在面对威权老板时相当有效。它的妙处在于首先站在政治路线上,始终站在老板一边,然后私下而不是公开地向老板提出管理建议,从而极大地满足了独裁老板的管理威信需求和他们的骄傲甚至可笑的虚荣心。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在曾使用过这种政治策略,但后来林野心太大,个人失控的毛对林变得无法容忍。林势力集团第一次发高烧,企图武力夺权,导致毛罢免了林彪同志。
这种政治策略的好处是永远不会被当成异类,所以相当安全。缺点是这种策略只是适应甚至盲目迎合老板的好恶,政治上总是正确的,但商业上完全有可能犯不必要的错误。但老板作为企业的主人,最终会把生意上的得失变成政治上的得失。如果管理者在业务上犯了错误,也会引起政治上的不信任。
林彪的主要问题是政治上、业务上走得太远了,他自私自利,老毛不满意。如果林彪集团清醒过来,坚持自己作为毛追随者的立场,借助自己的集团力量帮助毛改进工作,毛就不会失去对林的信任,中国的历史就可能改写。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所以,严格来说,附议策略对于威权老板来说是个不错的策略,但并不完美。但通过改进,可以转化为最优的政治策略。
忠诚者策略
不是所有的公共场合或者任何公共决策都坚定的支持老板的决策,但是他们对老板的绝对忠诚是出了名的,他们个人对老板的忠诚也是久经考验的。这种政治策略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忠诚的政治策略。长期忠诚者战略的根本点不是管理者为企业服务的业务能力,而是一种绝对服从老板和企业根本利益的忠诚,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深厚感情。这是大多数成功企业家采用的明智的政治策略。但如果职业经理人看好老板本人和企业的未来,长期忠诚者也是一个不错的政治策略选择。
官军战略也是有利有弊。好处是不管你说什么,只要不伤害老板的自尊心,老板就不会怀疑你。企业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你是老板最好的朋友,所以你可以分享一些老板带来的权威,但是在处理自我角色地位的时候需要成熟的智慧。缺点是逐渐建立这种政治关系需要很大的忍耐力和相对较长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忠诚需要经历很多严峻的时刻才能显现。另外,忠诚的管理者在前期需要放弃一些应有的利益,尤其是跳槽到另一个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代价是金钱、情感、精神,非常巨大。而且忠臣要忠于企业和老板的利益,这和温顺的本质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为了维护企业和老板的利益,可能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纠正老板的意见,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良好的勇气,搞不好就会受到打击。当然,一旦建立了忠诚的关系,回报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忠诚的管理者有很大的市场。考虑到民营企业的健康稳健发展,老板喜欢这样的人是对的。忠臣战略不是最佳战略,但可能是适合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次佳政治战略之一。
对于忠臣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利用自己特殊的忠诚来谋取个人利益。就这样,演变成了一个和谐的管理者。一方面是强大的,鼓舞人心的,一方面是充满危机的。因为不当获利实际上是损害企业主的利益,一旦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意识到了,他的想法就会改变。虽然他暂时不会这么做,但被免职是迟早的事。因为效忠者变得不忠诚了,他们的价值也会随之丧失。
应声虫策略
这个很简单,就是你老板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不管对错,我都会完全服从,百分百执行。这种策略风险不大,但是不被老板重视,不被同事尊重。这对于很多没有太多能力的管理者来说,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政治策略。因为企业总是需要能不打折扣努力工作的人,这些人的老板不要求他们聪明,经常有新的想法,而是要求他们认真做好被告知要做的事情。
魏徵战略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往往只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才敢向老板进谏。这是我不提倡的策略,因为没有哪个领导或老板是真心希望别人从心底公开指出他的缺点的。这个策略是对的,但是政治风险太大了,就是不管你业务能力多强,说的再对,领导情绪上却很难受。这不是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向上策略,即使李世民如此明智,而魏徵经常面临被斩首的危险。而且这种策略往往会在企业中树敌很多,所以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以不能团结大多数,所以不能成就很高的事业。从管理者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显然是很大的损失。所以,这个策略对自己或他人都不是最佳策略。
忠诚同盟战略
是周恩来对毛主席的策略。这个策略很好,是所有策略中能创造双赢的最佳政治策略。这种策略的特点是,管理者不是老板的附庸,而是老板亲密而长期的忠实合作者。合伙人是指虽然大家地位不同,但基本平等。每个人都是真的需要一个人,事业也是大家一起跑的事业。忠诚意味着管理者和老板之间不仅是合作关系,而且建立了一种非常可靠的、牢不可破的、完全相互信任的思想感情关系。既有忠诚,又有合作,所以一般情况下,这种关系虽然会有波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非常有效的、长期的亲密关系。
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和老板达成这样的关系,对个人、老板、企业和其他员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忠诚的盟友应该是管理者在政党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管理中的最佳策略。忠诚的盟友可大可小,对管理技能也有一定的较高要求。说白了,这样的管理者对于企业主来说,真是“德才兼备”,既无限忠诚可靠,又很有能力。企业主没有理由不把他纳入他们的商业伙伴和情感与精神世界。
在一个老板独裁的企业中,管理者可以采取的政治策略一般如上所述。在中国的私企中,独裁的老板占了很大比例,也有一些国企。但在其他管理相对较好的私企和大部分国企中,还是有一些非威权的老板。
第三,非威权老板企业中办公室的政治特征和管理者采取的政治策略
非威权老板的私营企业中的办公室政治有以下特点:
企业中的老板不是事事独裁,而是可以听取几个或几个管理者的决策意见,最后采取集体讨论、老板决策的民主集中制模式,对大企业管理事项进行决策;
企业主不必事事自己做主,而是根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各级管理者有一定的授权范围。具体授权范围因企业、部门、岗位而异。
企业管理比较正常,所以企业办公室的政治氛围也比较开放积极,因为政治原因引起的内部矛盾会相对少一些。企业政治以“明规则”为主导,这与威权老板企业中企业政治存在大量“潜规则”完全不同。
因为非威权老板的企业文化是开放积极的,管理者相对容易认同并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架构,办公室政治因素导致的管理冲突会明显减少,管理效率相对较高,企业政治氛围相对舒适开放。
在这类民营或国企中,对管理者政治策略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企业的政治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管理者采取了错误的政治策略,违反了企业公认的基本政治游戏规则,也可能受到重创,甚至被淘汰。
非专制型老板可以细分为寡头决策型老板和团队领导型老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寡头决策型老板主要和企业中最核心的管理者一起决策,而团队领导型老板基本上是把建议权开放给所有管理成员。因为这两个boss企业中管理者的政治策略基本相似,所以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讲述。
在拥有非威权老板的企业中,管理者采用的六种基本政治策略大致如下:
忠于职守战略
就是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惹事,也不帮助或主动影响其他部门或同事。完全遵循企业现有的相对成熟的工作和政治规则,满足企业主和其他同事对自己工作和政治的期望。这种策略的好处是简单正确,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去经营自己的政治关系。在公司里,主要是基于纯粹的、普遍的工作合作。基本上没有坏处,但是一旦你或者你的部门有事,企业里就没有朋友了,所以没有人会帮你跟你的部门说,任何部门或者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总会需要其他人或者部门帮忙。因此,忠诚战略可供管理者使用,这是一个合格的、完美无缺的基本战略,但它远不是最佳的政治战略。
友好和有益的策略
友善助人策略是在完成自己的个人或部门工作后,往往能有意识地主动关心和帮助其他同事或部门完成或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个策略的本质就是主动为工作付出更多,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额外付出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其他部门或个人的友谊,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其他部门或同事能够回报我们,在自己的部门或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立即得到其他部门或同事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政治策略优于职责导向,可以通过积极的帮助行为帮助管理者改善与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政治关系,也为其在公司的声誉、地位巩固和升迁带来一定但非决定性的政治价值。
/question/29763719.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