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电影产业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一是制作、发行、放映行业矛盾突出。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产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电影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已经触及到原有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变化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行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产业已经成为整个文化产业改革的先行者。然而,改革进程并不顺利,要满足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制度不健全,良性机制尚未形成,投资模式有待优化,中介体系受阻,优秀节目仍然供不应求,税负仍然过重,竞争仍然不均衡。

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问题是电影的管理还处于进一步规范的状态,电影市场还比较无序和混乱。此前,中国电影产业一直以电影发行为纽带贯穿整个产业。但由于各级发行公司是按行政区域设置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归各级政府管辖,不可避免地形成不同的隶属关系,尤其是利益机制。行政区和电影企业的自身利益保护机制阻碍了电影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比如市县各自为政、各自为政的电影产业,一直严重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些情况的集中表现就是最近发行方和影院的矛盾。

上个月,中影、博纳、星美、光线、华谊五大电影发行公司向院线发出通知,要求9部电影在贺岁档中的比例不低于45%。众所周知,电影票房的分配是制片公司、院线公司、发行公司和院线共同分享净票房,即从总票房中扣除电影专项基金和税费后进行分配。通常情况下,净票房占总票房的90%以上。参与分账的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分享约43%的净票房,院线和影院分享57%的净票房。这一次制片方和发行方主动要求增加2%的占比。以上五家公司既是制片方又是发行方,想从院线多争取两个百分点。说起来,这也在情理之中。本来是为了鼓励电影下游发展,支持电影院建设。但是现在电影银幕有了很大的进步,上游的制作发行行业有些困难。他们想多赚2%。假设中国电影全年票房6543.8+05亿,2%就是3亿,对于重点电影公司来说不算多。

但在下游影院看来,这2%是白抢的。你赚了,我亏了。对于票房好的影院来说,伤害不是很大,但是对于一些经营困难的影院来说,就足够了,除非转嫁到观众身上,久而久之就更难了。双方争论不休。在观众眼里,为什么电影行业不把蛋糕做大,多分一杯羹?为什么这么急着分钱?

好在上月25日,华谊兄弟公司30大院线就《1942》、《十二生肖》、《西游记之降魔篇》三部电影达成分步分成协议。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作为院线代表宣布,万达、新影联、上海联等全国30大院线与华谊兄弟展开新的合作,华谊与院线按部就班分成:3亿元以内票房43: 50。恒星影业总经理秦虹也宣布,《王者盛宴》将与院线按照第一周43: 57,第二周41: 59,第三周39: 61的比例分成。

不难看出,这种分步核算符合市场机制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中国电影新的核算方式正在向适应市场机制的成熟方向发展。这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化。令人欣慰的是,生产、发行和放映行业的矛盾暂时得到解决,以适应市场机制的方向。

虽然我们在努力通过协商解决电影制片方与院线之间的冲突,但这种矛盾反映了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悖论:少数影片盈利而大部分影片不盈利,而大部分院线盈利。这种矛盾的深层原因并不在于分账比例的切割,而在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长期处于依靠产品驱动盈利的单一模式,迫切需要行业各方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行业协会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规范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二是社会资本进入电影产业和目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电影产业时,与产业的衔接存在突出问题。

2010以来,部分国产大片票房大获成功,推动我国电影票房市场突破100亿元。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给电影行业人士和电影行业投资者带来了惊喜、刺激和投资热情,在制作、院线、电影植入和贴片广告、发行和营销、网络视频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后,电影投资基金也迅速崛起。可以说,电影投资基金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资本通过专业化团队的运作来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电影产业,这将是资本与产业对接的最佳发展模式之一。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基金逐渐兴起。2009年,伊一影视投资基金成立,2010的汇丽影视投资基金和星域文化传媒基金也相继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正在成立或计划成立的影视产业投资基金有十余只。影视投资基金的介入无疑会对我国电影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企业的融资上市将大大加快资本影响电影产业的进程。当一群熟悉电影行业运作、资本技能娴熟的专业人士将大量社会资金带入电影行业,他们会将资金投向哪里?当然是投资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电影公司。

然而,中国的电影体制最初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宣传和教育效果,而不是商业利润。1993电影行业进行了市场化的行业机制改革,打破了电影行业的垄断。但当时行业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最初的改革造成了电影市场的无序和混乱。后来行业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取得了很大进展。一些过去依靠制度优势的大公司,虽然重组了,但仍然占据优势,在竞争中占据上风;一些发展较快、较早积累大量资源的电影公司也有优势;一些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著名导演,依靠外资和精密的商业运作,以超常的炒作来保证和获取高票房收入;发达省份,大城市,电影院,影院,电影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这些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大牌导演,大城市,大影院,大电影院等等。自然成为投资资金的主要流向,投资于这些机构的资本取得了巨大的利润。同时,资本的投入加强了这些机构的更大影响力。二线电影公司,二线导演,二线城市等。都难以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只能制作低成本电影,而低成本电影几乎不可能进入主流影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故事片产量为558部。虽然总体来看,电影投融资呈现火爆态势,近300部电影投资不到1万元,无论从技术、导演、演员、场景来看。电影质量低,所以大部分电影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成功,有的根本进不了市场。据说电影制作的投资有一半以上收不回来。这种状态造成了国内电影投融资领域相当突出的“虚火”现象。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趋势。这说明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运行方式还存在体制、机制和电影市场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在行业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还存在两极分化。而且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荣。每年有500部电影在拍,大家都在争导演、演员、编剧、制片人,甚至摄影师、副导演。大公司带头,却总是带着那些人,行业严重缺乏创新机制。显然,目前电影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并不匹配。同时在质量上缺乏提升,必然导致很多影片的粗化和非专业化。

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创造条件促进平等竞争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为二线企业、二线导演、二线影院、中小城市创造环境和条件,调动电影资源向电影产业政策的倾斜,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向这些二线、二线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进入电影产业的社会资金与当前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电影产业之间在资本与产业对接方面的突出问题,使中国电影产业更加。

三、电影技术飞速发展的应用与电影内容所表达的精神高度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近年来电影技术产业发展迅速,3D立体技术、电影特效、后期制作、4K放映技术等创新技术逐渐应用于国内电影产业。胶片洗印技术质量稳步提高;在电影的技术质量方面,SRD数字立体声电影现在约占总数的50%,SR模拟立体声电影约占总数的36%,单声道电影的数量继续减少。在复印技术方面,送审的多数复印件符合标准复印件的技术要求。电影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快速增加,创新水平稳步提升。随着电影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电影创造了新的市场应用空间。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电影多媒体和新媒体市场正在逐步得到深入发展。除了传统的城市影院、电视和家庭视听,社区和农村的移动放映、专场电影放映,以及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形式的商业细分应用模式也开始出现。影院设计装修、影院放映机、功放音箱、银幕、椅子、装饰材料、移动放映服务器等设备设施的标准也不断提高。显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科技时期。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电影在技术上进步很快,画面和音效也越来越精致,但也不能掩盖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停滞不前,甚至水准在下降。电影对文化精神的追求几乎不尽如人意,甚至被认为是在变质。有人说,10年来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大多离现实越来越远,失去了精神高度。还有人说,中国的电影近年来有严重的景观化倾向,导演热衷于让人们以旅游的形式看电影,引导人们去看电影中的奇异风景,而不关心电影所表达的文化和精神。这是中国电影在电影产业市场化后面临的巨大危机。

电影需要文化精神。谢晋导演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他应该通过他的电影对一些社会问题发声。”现在忙着用精致的画面和大规模的炒作吸引观众进电影院的导演,习惯了开玩笑,而不是思考,他们拍的电影缺乏精神、文化和深刻的人性思考。事实上,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观众不仅需要感受到视听上的奇观,还需要有审美和文化的因素,需要表现出文化精神的高度。正如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先生所说:“中国电影必须攀登精神高度,这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元素,或者说是非常基本的条件,无论是大片还是中小电影。”在张先生看来,现在的电影“往往是以娱乐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它把所有的公共内容和所有的文化内容都披上了娱乐的外衣,所以文化内容和精神生活就成了娱乐的附属品或附属品。”张先生强调: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氛围中,中国电影要确立精神坐标,寻求精神高度。他说,“如果我们普遍地、大规模地放逐精神,降低高度,普遍地远离灵魂,特别是在复杂而迅速变化的社会形态中远离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对中国电影的未来感到无所适从。”

说得很好,电影只有高科技没有精神高度,只有好看的画面没有文化内涵。即使有高票房,也只能是“虚火”上涨,不能算是健康发展。这不能怪观众对电影进行各种尖锐的批评和严厉的批判。如果电影的精神因素连观众审美精神的品味都达不到,还能免于观众的非议吗?能称为电影的健康发展吗?

不久前,著名编剧王兴东在接受专访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中国当前影视圈“重导演、重明星、轻编剧”的现象已经让业界尝到了苦果。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因为不是原创。很多导演和制片人“挂羊头卖老鼠肉”,拿了编剧创作的剧本,却不按剧本拍。他认为,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影视市场的第一轮竞争是内容的竞争,核心是原创的竞争。

事实上,对编剧的不重视是目前中国电影中精神被忽视的突出表现,对编剧的轻视进一步加剧了电影内容和精神的肤浅和贫乏,亟待改变。

幸运的是,现在情况开始改变了。据说广电总局准备花2000万支持剧本。中国作协成立影视委员会,将剧本纳入评奖范围,这是一种制度上的完善,扩大了对原创的支持。王兴东先生希望推动剧本奖,细分为最佳原创和最佳改编。

当前,我们应该继续采取措施,尽快改变中国电影缺乏精神高度的状况。正如张宏森副导演所强调的,电影行业应该“自律,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中国电影攀登精神高度的信心、勇气和力量,这是迫切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