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关村和美国硅谷有哪些知名企业?
其实硅谷最初形成的原因很简单。把留学生留在斯坦福的一个区域,改善当地经济,只是政府的一个政策。没想到那个地区经济发展很快,成了技术聚集区。
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特点是依托附近科研实力较强的斯坦福、伯克利、加州理工等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以高科技中小公司为基础,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集科技、生产于一体。目前拥有10000多家电子工业公司,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美国的1/3和1/6。80年代以后,生物、空间、海洋、通信、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相继涌现,这一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科技的摇篮。现在硅谷已经成为全世界半导体产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高科技日新月异,平均18个月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多年来,其经济持续繁荣,1999的硅谷营业额达到约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在1998,硅谷的人均年薪已经达到9.6万美元,而在1999,已经超过65438+百万。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硅谷年薪不低于6万美元,比其他地区高12万美元。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是常事,甚至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从业人员来说,除了完成日常工作,知识更新也是必修课。为了跟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要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学习时间超过12小时。稍有懈怠,明天就可能被淘汰。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也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聚集地。目前,在硅谷,有超过654.38+0万来自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近千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工作,30多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硅谷是美国青年的圣地,也是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清华、HKUST、北大的理工科毕业生,有一半迟早要出去”,主要是去美国,包括硅谷公司。《洛杉矶时报》撰稿人伊芙琳·伊里塔尼(Evelyn Iritani)说:“如果你浏览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你会发现无数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成千上万来自中国的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他们来到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的突破,在互联网领域展示他们的才华或在科技领域创业。”事实上,中国人控制的硅谷公司有2000多家,占硅谷公司的1/5,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自中国大陆。众所周知,中国主要的电视制造商康佳和主要的电脑公司联想已经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和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研、技术开发、产销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往往占到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人士。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也不同,专业和特长也不同。这样一群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很容易在相互学习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科技公司的设立和资本投入方兴未艾,仍呈发展态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建立自己的硅谷,以便更快地促进当地经济,如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和“韩国硅谷”。中国也不例外,北京有中关村硅谷,上海有浦东硅谷(位于浦东张江),广东深圳【硅谷,浙江杭州也有“天堂硅谷”。但是,硅谷多了就不叫“硅谷”了。美国一位著名科学家曾说:“硅谷不可复制,硅谷只有一个!”
中关村,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指的是被中国科学院和邻近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所包围的区域。
1980,国内某IT公司在此成立。后来,中关村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尤其是IT产业的代名词。
在这个区域内,科技、教育、文化和高科技产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相互联系的。国际上的学术交流、业务往来和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中关村发展知识经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被誉为“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