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危机

2008年初的冰雪催生了中国的交通管理模式。客运环境其实早就发生了变化:交通系统内不同主体间的客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趋势不再是飘飘欲仙。种种迹象表明,随着那些带来巨额利润的线路逐渐被曾经游离于行业之外的竞争对手排挤,日益贬值,公路客运线路已经呈现出“薄利多销”的短期趋势。正是由于竞争劣势和运营成本的上升,道路运输业不再处于鼎盛时期,市场逐渐趋于理性、稳定和萎缩。可以预见,如果不改变经营策略和服务模式,一段时间后,道路运输业将步国外后尘,成为夕阳产业。

但张的江西长运依然执着于投资并购的梦想,谁也改变不了张的固执己见。就位于南昌的车站而言,不断上涨的票价、几乎没有改善的服务、财报虚构的利润指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近几年实际的员工收入增长率,这必然会使企业的产品结构、服务功能和各项管理能力过于停滞,拉大与同城其他运输供应商的差距。即使基于专属位置,也难以阻止各站客流逐渐下滑;不过有意思的是,根据财报,其营收增速有所上升。主营业务方面,虽然曾经被视为暴利热线的一些班的票价、班次、配置都有所调整,但实际客座率依然无法提高。同时,上市以来,几次并购等投资的收益表现,以及张战略之翼的“物流”、“旅游”运营模块也乏善可陈;而且他们的生存几乎无一例外的取决于核心业务,或者更准确的说,他们的生死取决于南昌总站是否继续为他们输血!

目前看来,张的江西长运在2002年上市之初确立的“五年内成为全国性或跨区域的专业运输集团”的目标并未实现,可能因为忽视主营业务管理,将主营业务拓展到而爆发,更可能因为诸多利诱埋下的隐患。在实质性的投资管理和服务管理方面,既表现出张集团对企业财富的过于漠视和暴发户的傲慢,也表现出他们对市场化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和优秀人才的傲慢、不厚道和排斥,具体表现为客户和员工根本不满意。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市场和人力危机。

但张氏集团的核心管理层尚未正确认识危机,热衷于形式主义或附和张,心安理得地占据要职,自私地侵蚀高薪;除了压制创新和不同的管理意见,在急需变革甚至基本管理问题的地方也放任自流。

换血重生

今天,张的江西长运是靠垄断市场地位才得以维持的。南昌总站和市内其他车站管理人员继续深入迫使一线员工“坚决”充当利润收割机,发挥巨大提款机的作用。被高层选拔保护的站长,都是以“屠杀”过往车辆、乘客等合作伙伴为主旨。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垄断地位暂时不会改变,随着管理层震荡、大规模的形式主义和员工的普遍迷茫,江西长运的家长式控制人、大部分股东和所有一线员工都需要刻意吸取这个教训。害怕失去资本是资本家最致命的东西。正是因为张氏集团嚣张的资本无非是掌握了资本。但不知道这些财富都是社会创造的。很明显,管理层是不是彻底换血了?这不仅是张在江西长途运输中最大的忧虑和最艰难的选择,也是后来江西长途运输管理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