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个名词:什么是“圈钱行为”

所谓“圈钱”,是股市里经常听到的一个词。简单来说就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增发股票、配股等。不顾投资者的利益。一句话,就是拿你的钱点子给他。把股市当成他们的“提款机”,想拿就拿,所以别人把这种行为叫做“圈钱”。

市场结构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便利。

股市本身的结构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股市群体中处于强势群体的角色,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融资者解决资金需求的渠道有很多,比如银行贷款或者债务融资,但是股票融资的不还款和低成本使其极具优势,融资者的首选自然是股票融资;当然,在通过股票融资的时候,融资者一定要把自己企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就是所谓的融资要投的项目)描述的非常好,才能吸引投资者心甘情愿的把钱拿出来。相反,在利益预期的推动下,投资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融资者的真实面目,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精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融资者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股市本身的结构决定了融资者群体,也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换句话说,融资者群体是股市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势群体,而投资者群体无疑是弱势群体。用当代美国社会学学者科尔曼的话说,金融家的结构性群体和投资者的结构性群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性分配”。上市公司造假是证券市场的通病和顽疾,被发现为再融资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但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引起市场的公愤。

可见,股市中融资者和投资者的“结构性分配”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赋予了上市公司优越的地位,也为其在市场中过度“圈钱”提供了便利。

中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背景为过度“圈钱”提供了土壤

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管理层采取渐进式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下,其基础存在制度性先天缺陷。理论界和学术界已经阐述了这一点,这里笔者主要从社会背景来揭示这个问题。

过度的“圈钱”行为,其实是旧体制下国企“投资饥渴”行为的延续。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预算软约束形成的企业“投资饥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不彻底改善预算软约束,过度“圈钱”在所难免,关键是在我国传统官本位和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下,企业原有的“投资饥渴”意识并没有因为增加少数社会股东而减弱。今年股票发行方式由计划核准制向核准制转变,近期公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规定》等措施,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圈钱”的饥渴。

中国整体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为一些上市公司过度“圈钱”提供了借口。当前,中国正处于加速现代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做大做强不仅是管理层的要求,也是上市公司的梦想。所以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以海尔为首的一些优秀上市公司,通过在股市“圈钱”,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虽然这样的企业不多,但大多只知道“圈钱”,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市公司“圈钱”的行为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是“圈钱”后不做生意,或者“圈钱”后把钱存银行赚利息或者用来搞所谓的“资本运作”(至于腐败,也不少见),也就是上市公司不把圈钱投入实体经济。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过度的“圈钱”行为,无论是第一次上市的公司,还是第二次上市的公司。这可能是衡量上市公司“圈钱”行为是否过度的一个标准。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最初一轮钱之后没有投入实体经济项目,以至于募集资金闲置多年应该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中国股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自然是宝贵资源的浪费。

国内市场良好的二级市场背景也为上市公司过度“圈钱”奠定了良好的市场氛围。没有良好的二级市场背景,上市公司是不可能“圈钱”的。

由于中国股市的不成熟,人们对股市的认识不如西方成熟市场那样“理性”。投资者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短期操作,对上市公司每年的现金分红并不是很在意,这也为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圈钱”只谈索取回报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这里我们还是以更关心股东利益、市场口碑较好的乐飞音响为例来分析。如果排除市场主体运作等其他非公司因素,公司上市10多年以来,慷慨出让了大比例股本,这完全符合二级市场运作的味道,因为市场需要这样的分配方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乐飞音响以现金分红超过1150元,其目前的股价还能复职吗?!而且,上市公司如果采取大比例现金分红,往往会被市场人士贴上“资本运作意识”的标签(这些股票在市场上一般被称为“坏股”)。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在海外上市的国内上市公司也在国内市场“圈钱”,这与国内二级市场的高水平不无关系(可想而知,中国石化和华能电力在香港二级市场分别只值1和4。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上市公司,还要考虑投资者结构。换句话说,急于发财的二级市场氛围鼓励上市公司过度“圈钱”。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股市相关制度或规则不完善,也使得上市公司过度“圈钱”。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历史背景。这个背景实际上决定了中国股市本身的制度和规则只能通过逐渐发现问题来解决。目前,许多市场人士认为,中国股市的一系列问题在于制度不完善或监管不严。比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虽然早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但修订速度太慢。应该说,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对中国股市的法律法规现状大惊小怪。要知道,目前西方发达股票市场的制度和规则都比较健全,但完善起来却花了很多年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股市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国企改制(其中一部分在变形后会成为救济工程),所以制度和规则偏向融资者是顺理成章的(这里产权经济学分析的很透彻)。我国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普遍存在,原因很多,但也与一些企业打着国企改制的幌子在市场上大赚一笔的情况有关。一些企业集团在子公司上市后,将上市公司视为“提款机”,令市场最为痛恨。一些上市公司“圈钱”后改头换面,可以揭示这里的玄机。一家1993上市的江苏上市公司,97年前给投资者喷了点香水,却莫名其妙地在1998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的前提下拿到了增发的额度,然后亏损。原因很简单,因为增发募集的巨额资金被其大股东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