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具体有: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股权投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企业取得收入的货币形式包括现金、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和债务豁免。
纳税人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存货、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劳务及相关权益等。这些非货币性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是指按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
在此,我引用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结构”:
一、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如下:
1.收益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增加,表现为资产的流入或增值或负债的减少。这会导致权益的增加,但不包括那些与权益所有者出资有关的事项。
2.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表现为资产的流出或损耗,或负债的产生,导致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那些与权益所有者分配有关的事项。
收入的定义包括收入和利润。
收入:在企业的正常活动中产生,有各种名称,包括销售收入、服务费、利息、股息、使用费、租金等。
利润:指符合收入定义但在企业正常活动中可能产生也可能不产生的其他项目。利润代表的是经济利益的增加,在这方面与收入的性质没有区别。因此,在此结构中,它没有作为单独的元素列出。
例如,收益包括出售非流动性资产产生的收益。收入的定义还包括未实现收益,例如,证券重估产生的收益和长期资产账面价值增加产生的收益。利润在利润表中确认时,通常是单独列示的,因为了解利润的情况有助于经济决策。利润通常是在扣除相关费用后才报告的。
各种资产都可以通过收入获得或增加,例如,现金、应收账款、商品和劳务都可以通过交换商品和提供劳务获得。收入也可能来自债务的清偿。例如,企业可以向贷款人提供商品和服务,以清偿贷款所欠的最终债务。
利润(净利润,净利润)常被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或作为衡量投资回报率或每股收益等其他指标的依据。与利润衡量直接相关的因素是收入和费用。
利润(净利润,净利润)=收入-费用(包括所得税)
综上所述,收入可以理解为收入(利润),利润理解为收入扣除费用(包括所得税)后的净额。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股数。这里所说的收益,是从股东(投资者)的角度,从股利分配中可以预期的收益。
企业利润=企业总收入-企业总费用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也就是赚钱,这可以体现为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直接手段是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