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的倒下其实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投机救不了车企。
破产的下一步是资产重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吉利一定会赢力帆。此后,吉利将重心转向力帆,希望借助力帆的上市资质,借壳资源进行资本运作。
然而,最近的一则新闻让力帆的资产重组计划生了很大的变数。10、13日晚间,*ST力帆(力帆股份601777)发布《关于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公告》。内容如下: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尹明善、陈巧凤、尹喜地、尹索伟分别于2020年6月5438+00日、6月5438+02日、6月5438+03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调查通知书》。由于力帆控股、尹明善、陈巧凤、尹喜地、尹索伟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立案调查。
80多岁的尹明善,大概怎么也想不到,10年前的重庆首富,到了晚年却被自己的儿子放在一边,年龄不得不被调查。
虽然公司表示本次调查针对的是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与公司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无关,对公司正常经营没有影响。
毕竟力帆控股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持有公司47.08%的股份。尹明善先生、陈巧凤女士、尹喜地先生和尹索薇女士合计直接持有本公司0.49%的股份;上述四人通过持有力帆控股股份,间接持有公司47.08%的股份。如果因为调查出现股权变动,还是会对股价产生影响。
吉利呢?
除了被调查的尹明善家族,吉利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就在近日,*ST力帆发布了关于招募和重组投资者的进展公告。两江基金和吉利重大投资将作为意向重组投资方参与力帆股份的重组。
后者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由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吉星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9%和1%设立。虽然吉利和力帆一直否认两者之间的收购关系,但从相关公司的构成中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公开表示,正在寻找机会积极准备项目落地重庆,因此有理由相信吉利将收购力帆。吉利希望依托力帆在重庆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西北市场,再与力帆的上市资源整合,让吉利汽车在资本市场赢得更多便利。
但是,吉利收购力帆的意向,不是简单的企业间行为就能摆平的。力帆的重组是在重庆市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所以大框架还是会由重庆掌控,吉利听从指挥,而不是财大气粗为所欲为。
力帆再次怒斥,有报道称公司违规对外担保相关。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ST力帆违规为控股股东力帆控股对外借款提供担保。当时贷款余额为5.5亿元,担保人为富滇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上述担保中的2亿元将于2020年3月21日到期。2020年4月,*ST力帆披露信息称,富滇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发函确认解除公司及子公司上述全部担保责任。
至于当时违规担保的主要原因,*ST力帆披露,经办人员对担保事项理解有误,认为担保事项不在征信系统中,只是银行内部的一个形式要求。银行在要求该公司提供并出具相关文件时,内部审核未严格把关,存在疏忽,未深刻理解该行为属于违规担保。
然而,力帆的担保违规行为早在今年3月就被披露。如今时隔半年,选择这个时间节点立案调查,颇有深意。或许吉利应该思考一下,此刻接手这个报价是否划算。此前,据多家媒体报道,吉利汽车将收购力帆股份,力帆将只保留摩托车板块,其余由吉利汽车全面接手。
根据力帆2020年公布的半年报,其上半年营业收入仅为654.38+0.584亿元,净利润为-25.95亿元,净资产仅为654.38+0.06亿元,负债高达654.38+0.677亿元。这样的空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负担。如果不是背后的水土,吉利连入驻的价值都没有。
排队破产。还有谁?
事实上,力帆只是濒临破产的自主品牌之一。最近,关于自主品牌倒闭、僵尸车企清理的消息在网上广为流传。
自主品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两极分化。或许三大品牌已经迎来了春天,但是大部分自主品牌还在苦苦挣扎。从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除了一线三大品牌9月销量均超6.5438+万外,第二梯队的奇瑞集团、比亚迪、红旗月销量分别为6.9万辆、4.22万辆、265.438+05辆,SAIC乘用车销量暂未公布。除了这些品牌,其他自主品牌的情况可能就一言难尽了。
国产车缺乏比较完善的退出机制,所以这些厂商并没有公布倒闭的消息。这样的厂商有很多,包括BAIC幻速、比速、华泰汽车、猎豹汽车、马骏汽车,还有一系列即将毁灭众泰、汉腾、大乘的车企。事实上,在这样的市场“筛选”过程中,很多自主品牌都不可避免地被甩在了后面!
被筛选留下来的企业,进入国内汽车市场大多是抱着投机的意图,或者是为了赚快钱。看到国内汽车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很多车企在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也没有任何真正的制造和装配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汽车市场。周期很短,尤其是一些新品牌。推新车的速度和频率都很快,明显不正常。
所以这种投机企业被市场淘汰,其实是对消费者负责,对行业规范负责。
百姓平车
力帆的集体下跌,其实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潮水退去,你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