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迎接工业4.0的机遇?
前段时间大家一直在讨论德国的“工业4.0”。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这关系到未来的世界领袖。德国、美国、中国在分配中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谁最有可能控制世界,可以从这里开始。
先说德国。“工业4.0”的确已经上升到德国的国家战略,但就连德国工业界对“工业4.0”也有300多种不同的解读,可见新生事物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何况我们这些外人?所以你听到的是假的,你看到的是真的。想在工业4.0上有发言权,一定要去德国一线工厂深入学习,一窥庐山真面目。让我们一边学习讨论,一边跟随《环球》杂志驻德国记者的亲身经历吧!
一、未来工厂——“机器”有灵魂,它能读懂“产品”
西门子安伯格电子厂,位于巴伐利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镇,被誉为德国“工业4.0”的样板工厂,虽然只有三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车间。它是未来德国工业的一个缩影。
Amberg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数字制作平台。该厂主要生产PLC等工业自动化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元器件、半成品还是要交付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编码。电路板装上生产线后,每道工序都可以自动确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包括焊接、装配或物流包装,所有过程数据也记录在案,以便追溯;
更重要的是,在一条流水线上,通过预先设定控制程序,可以自动装配不同的部件,流水线可以生产出不同特性的产品。
因为“产品”和“机器”实现了“沟通”,整个生产过程得到了优化,实现了IT控制,所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工作量需要人工处理,主要是数据检测和记录;工厂每年生产30亿个组件,每秒可以生产一个产品,比数字化前提高了8倍。由于对所有组件和流程的实时监控和处理,工厂可以在24小时内为客户供货。
此外,由于对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次品率大大降低。工厂负责人卡尔·比特纳(Carl Bitner)表示,该工厂的合格率高达99.9988%,“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类似工厂能做到如此低的次品率”。
第二,自动化中心——机器也会自我更新。
离开安贝格后,本报记者来到德国北部的Raimongo,这是德国Flawn Hof研究所的工业自动化应用中心,专门为企业研发和生产推进“工业4.0”所需的设备和解决方案。
“在传统工业时代,更换一台流动机器的设备往往需要几天时间。但是现在我们只需要几分钟。该中心负责人尤尔根·雅思·博内特说。这是因为在传统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手动将新的部件连接到工作环境中,然后才能调整生产线上的控制设备。就像我几十年前用电脑工作一样。”那时,每一个新部件都需要一个带驱动程序的软盘。安装后,它经常与电脑上的其他组件发生冲突,以至于用户不得不手动调整。"
现在USB的出现让一切变得简单容易。我们只需要把新设备插入电脑。“即插即用”成为了这种技术进步的生动描述。现在工业4.0的专家用“即插即用生产”来指代设备和系统的流畅配置,就像Ramono公司的场景一样。就像计算机一样,未来的组件将自发地与工作环境连接,并将自己集成到现有的控制系统中。
3.机器人会取代工人吗?
据德国一家独立市场研究机构统计,截至2014年8月,德国70%的工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了“工业4.0”的创新,主要包括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进行生产。这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首先,产业重心发生了变化。在工业4.0之前,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通过规模效应和员工生产力来降低成本。未来行业的制胜秘诀在于,如何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还能缩短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周期,如何满足更复杂、更个性化的产品需求。水穆然点评:当然,这其实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的追求!的确,这是一个世界趋势。
其次,虚与实的界限似乎被消除了。比如Amberg工厂的所有生产程序都可以提前在电脑中模拟,在虚拟世界中完成生产分析和优化。
这样看来,人工似乎将被机器智能所取代。德国《明镜周刊》曾发表文章,担心数字化会夺走现有的大部分工作岗位,但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德国Flawn Hof就业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威廉·鲍尔(William Bauer)认为,新工业体系虽然取消了很多需要“人”参与的生产关节,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和创造空间。未来,人力将专注于创新和决策。
四: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
正是因为机器的自我完善系统,“工业4.0”才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根据记者的描述:以安伯格工厂为例,其生产线上的在线监测节点超过1000个,每天采集数据超过5000万条。
那么问题来了!新的工业生产模式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最终属于工厂、软件厂商、工厂客户还是终端用户?而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创造出什么全新的商业模式?这将是决定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问题。
德国VS美国;戴姆勒VS谷歌
这个问题说白了,其实就是“德国制造业”和“美国科技产业”的竞争,也就是两个产业前景的竞争。一个非常微妙和戏剧性的动作是,谷歌、苹果、亚马逊和许多美国互联网公司正在“攻击德国工业”,它们正以新的工业思维和游戏规则进入德国传统工业强国,后者甚至可能成为它们的供应商和关联公司。
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以谷歌为例。近年来,它收购了一家智能加热设备供应商,并将自己变成了博世的竞争对手。将测量泪液中血糖含量的技术加入糖尿病患者的隐形眼镜,并将结果传输到智能手机,进入了西门子擅长的医疗领域;现在,谷歌仍在修补无人驾驶汽车,并已成为戴姆勒和宝马的同行。
(上图)戴姆勒联手宝马推出双座电动车。
“工业4.0”能否帮助德国工业抵御这样的“入侵”?德国软件公司SAP前首席执行官孔翰宁表示,大多数德国中小企业主没有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仅仅生产智能产品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提供智能服务的能力。否则,目前德国市场领先的制造商,未来可能只是服务商的替代产品供应商。
点评:“工业4.0”起源于德国,发扬于美国!
两个例子正好说明了这一点:戴姆勒在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研发车载智能娱乐系统,但这个系统最终还是要依赖苹果的Siri语音系统;德国能源巨头REWE和E.on最近发现,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是一家只有5年历史的初创企业。这个小企业通过网络把1500多个不属于它的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连接起来,可以根据需要切换设备,组成一个虚拟电厂。
可见,谁能掌握这些智能产品所附带的数据和信息,无论是汽车中的娱乐设备,还是太阳能电池板,谁也就掌握了提供智能服务的能力。
点评:你是制造商、服务商还是用户?这三者的隶属顺序决定了未来的世界格局!“工业4.0”其实是“信息2.0”(传统互联网是信息1.0)。让我们再次期待历史。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条指数曲线,那么今天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带来一系列奇迹般的变化!未来的颠覆是如此可怕,人们是如此期待!
当戴姆勒遇上谷歌,不仅仅是德美之间的竞争,更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谁能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谁就赢得了未来!
最后,我不禁想到一个问题:中国在哪里?
水木然的整理资料来自《环球》杂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