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简介
《羊的悲哀》是他的第一部小说。1965438+写于2008年初夏的《死亡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五四运动爆发时,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夏社,投身新文化运动,著有《凤凰涅槃》、《大地》、《我的母亲》、《炉中的煤》等诗歌。1921年6月,他和程、郁达夫等人组织创作社,编辑《创作季刊》。65438-0923,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刊》和《创造日》。从1924到1927,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英》、《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翼联盟”东京支部的活动。1938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本评论性的书,《青铜时代》和大量的散文、随笔和诗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国* * *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杜甫》等。
《女神》是新文学运动时期的代表诗集,它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风格。是当代最好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1923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无产阶级文学。1926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 * *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委政治部三馆主任,后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界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后,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沿,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NPC常委副委员长,当选为中国生产党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历史手稿和甲骨文文集》,所有著作都编成38卷《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58年5月,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加快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技急需的专业人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中国科学院创办新大学的建议。这一提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聂的支持,并得到了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为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科大校长长达20年,表现出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学、院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实行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精良的优势,全力支持HKUST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勤于学习、科学与专业并进、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前沿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系,形成了开放、开放、兼容不同学校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科大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科大建校30周年,东校区竖起了郭沫若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