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池州旅游业的具体措施
其实,这一幕幕上演的“大戏”,只是池州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片段。今年以来,虽然池州旅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由于组织有序、应对及时、措施得力,旅游经济实现了“逆势而上”。6-6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46.8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09818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814万元,同比增长35.5%,实现了“一半时间,一半任务”的目标。
高层推动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
在池州,名山大川不计其数,许多人文景观博大精深,独具特色。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连成一线,与黄山、太平湖等众多景点遥相呼应,共同构成皖南旅游经济圈。但在撤地建市之前,池州旅游业发展步伐缓慢,产业化程度低,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安徽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包括池州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区的发展,及时作出重要决策,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推进旅游国际化,促进皖南对外开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池州考察,对以九华山为龙头的池州旅游经济发展寄予厚望,明确提出要“把九华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佛教道场,把池州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万江的首选”。
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坚定了池州人民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特别是最近三年,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旅游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快以九华山为龙头的全市旅游业开发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努力推动池州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2001在安徽省政府编制的“两山一湖”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后,同济大学于2002年6月受聘我市编制了《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4年初通过评估,获得市政府批准。同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订稿)相继编制完成,花台景区、牯牛降生态旅游、秋浦河景区、大王洞等重点景区发展规划也已通过评审。2007年,该市制定了《池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和2007年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十一五”末,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15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13亿元。力争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543.8+08亿元;旅游收入对GTP的贡献率在25%以上。从总体规划到振兴规划再到年度行动计划,发展目标越来越清晰,任务分解越来越细化,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越来越完善,池州旅游正以坚实的发展步伐向旅游强市目标迈进。
切杂质除杂草“龙头”生机勃勃。
池州景点如繁星闪烁,九华山是最耀眼的“月亮”。如果说景区像棋子,那么九华山正在成为战略棋手;如果说景点是龙身,那么九华山就是池州旅游当之无愧的龙头。
65438-0979,作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由此拉开了九华山旅游发展的大幕。随着近30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大量流动人口迁入,景区擅自建房现象凸显。“莲花佛国”的静谧逐渐被无序的市场喧嚣淹没,过度的开发让这座城市旅游业的“龙头”九华山不堪重负。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在山脚下开发建设客村新区,搬迁山上的九华山单位,拆楼:先搬山上的管理机构,再搬职工,最后搬居民、驻山单位和接待服务设施。目前,九华山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公检法、财政、城建、税务、工商、金融等管理机构已全部搬迁至霞客村。同时,按照计划,芙蓉村、祇园城两个集中自营市场,百岁宫、凤凰松至天台沿线的摊点、商业棚等已陆续拆除。结合接待市场的全面规范,核心景区个体工商户数量大幅下降,使景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今年,九华山在总结往年拆迁改造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山体的拆迁改造工作力度。体馆北门是九华街的核心,但该区域建筑拥挤,影响景观效果。今年7月,九华山正式启动了会馆北门的环境改造。到目前为止,这一带的房子基本都拆完了,这里很快就会建一个广场。
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让这座城市旅游发展的“领头羊”九华山去杂质除杂草,强身健体,焕发生机。2007年,九华山进入首批国家5A级景区,获得“中国十大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个奖项。2009年3月,九华山风景区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文明景区。今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九华山的旅游经济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半年,九华山共接待游客654.38+0.7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4.38+0.6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4.38+0%和654.38+0.26%。
* * *打“九华”牌,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如火如荼。
池州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以九华山、牯牛降、金圣湖、蓬莱仙洞为代表的许多自然景观富有特色,品位很高。以莲花佛国、杏花村、秋浦仙境为代表的众多人文景观,内涵深刻,风格独特。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连成线,连成片,形成了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
但由于交通的限制,这些资源在过去并没有给池州带来多大的好处。随着姜妍高速公路、合黄高速公路、安京高速公路、铜陵至九江铁路、沿江城际铁路的建成或开工,以及九华山旅游机场、池州长江大桥的筹建,池州的区域优势已初步显现,发展旅游业正当其时。近年来,个人、外资、合资、国企等各类资本纷纷涌向池州,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和全社会大力发展旅游、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2008年,东至县象屿镇农民王世华瞄准大荆高速公路开通带来的市场机遇,在火车站前选择了数千亩荒山和渔场,将前几年做生意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其中,建设了一个集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家禽养殖、生态园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度假村——清水湖,于2009年5月1日开业。
王世华的清水湖只是我市旅游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匈牙利华人詹晓荣仰慕池州的历史胜地杏花村,在城西重建杏花村。浙商苏和牟在城东开发平天湖旅游度假区;九华山管委会与安徽投资公司、嘉润集团签订协议,分阶段对九华山景区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战略投资;由南京美华饮料食品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的东至县仙浴山南溪古寨旅游区成为该县的又一热点。
发展旅游业,需要一个品牌作为抓手,而九华山作为池州旅游业的“龙头”,无疑是各县发展旅游业的一张“王牌”。青阳县主动对接九华山核心景区,突出佛教文化、生态风光、人文景观等特色,对县内景点进行开发包装,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同时,以建设皖南重要的旅游接待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两年来,青阳县实施市政建设项目40余项,城区面积现已扩大到6.5平方公里,比5年前翻了一番;贵池区按照“立足主城,对接九华山,发展城乡旅游”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旅游产品建设为中心,景区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九华天池、石门高、杏花村二期、秀山门博物馆二期、华丽现代农业观光园五大旅游产品建设快速推进。除石门高景区外,其他四个景区预计今年对外开放。九华山旅游集团还实施“走出去”战略,收购贵池区秋浦胜景景区,实施景区控股运营。九华山还联合了周边一些景区的旅游资源,打通了景区之间的旅游通道,串联起来,让过去分散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整体优势,逐步改变九华山“佛强景弱”、“山强水弱”的现状。
目前,池州市共有旅游项目42个,列入市“583”重点项目,总投资86亿元,省“861”行动计划项目23个,总投资50.8亿元,累计投资1.4亿元。九华山风景区大铜像工程、华泰索道、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杏花村文化园、九华天池、九华河旅游带、秀山门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建设。一直稳步推进。九华山中心酒店、大王洞索道已建成运营,龙溪山庄、平天湖明珠酒店等6家高级酒店建设正在积极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