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司有什么特点?
以“经理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公司主要体现了以下制度特征:
(1)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有权约束弱化
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发生在股份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称为上市公司。本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活动受各州公司法的限制。公司法专家克拉克认为,公众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四个基本原则:(1)投资者的资本可以自由转让;(2)有限责任;(3)公司具有较强的法人资格;(4)业务控制高度集中。股份有限公司由股东、董事会和管理人员组成。法律规定,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享有企业创造的红利;由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作为企业法人,任命最高管理层,对公司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将日常经营管理权下放给经营管理人员,因此具有制衡关系。从所有者的角度来看,股东将其资产委托给董事会。除了少数关于公司组织形式的决策(如关闭、合并)外,股东一般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以经营决策失误为由起诉董事会。只有当董事会忽视股东利益,不履行受托人职责时,股东才能以此为由提起诉讼。从董事会的角度来看,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有权聘任、惩戒和解聘高级管理人员。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人,也承担受托人的法律责任。从经理的角度来看,高级经理是董事会聘请的,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经营企业。但实际上,普通投资者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更不可能关心和监督企业的经营。董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作用也非常有限,甚至连董事会的选举也常常被管理者操纵。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高级管理人员手中。对此,托马斯·戴写道:“这样,名义上的权力仍属于股东,但实际权力掌握在董事会手中。”董事会的决策权往往被公司的“内部董事”和高级经理组成的紧密团结的集团所控制。“由于这个团体对这个组织及其技术和业务问题有着透彻的了解,投票对董事会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加强。”这样,经理作为代理人,牢牢掌握着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大多数名义上的所有者——股东,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脚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于企业规模庞大,接班难度大,更换经理的情况也很少见。只有当企业经营良好或主要管理人员退休或突然死亡时,该管理人员才必须更换。这使得这些公司的董事和经理越来越自封,越来越具有攻击性,实际上他们在公司内部拥有绝对的权力。
(2)权力可以从资本转移到管理层。
如何解释经营者对企业有控制权的现象?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因素已经从资金转移到经营能力。
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日益成为一门专门知识。管理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智力密集型劳动,管理人才是一种先进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使得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说过去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凭企业主的个人经验还能胜任,那么今天,凭企业主的个人经验已经不能胜任了。必须有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商业专家来管理企业,不管这些人有没有财产所有权。很明显。所有者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导权,专家管理带来的效率迫使所有者放弃。钱德勒指出,在现代企业中,决定谁能拥有最高管理权力的不再是他们拥有的股份,而是他们的管理能力。这导致了家族企业的衰落。经理人革命的过程是“经理人资本主义”取代“家族资本主义或金融资本主义”。对此,托马斯·戴(Thomas Day)指出,由于现代大公司对技术和策划工作的需求,行业对组织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本是大公司目前可以自给自足的东西。老式的“巨人”已经没有用了。因此,美国经济领域的权力从资本转移到组织能力上。"
经济权力从资本向管理能力的转移是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以来的一个趋势。今天,个人拥有的财富已经不是衡量其才能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富豪因为缺乏管理能力而不再直接控制企业,大部分掌握企业大权的管理者也不是企业的大股东。这个趋势已经被经济学家注意到了。萨缪尔森认为,现在在公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越来越重要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加尔布雷斯公开宣称,大公司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了“技术结构阶层”,即经理和技术人员。虽然这一论断过于绝对,但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已经受到限制,管理人才作为智力密集型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在现代公司和企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
(3)企业家职业化
经理人革命的过程也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过程,即企业家职业化的过程。所谓企业家职业化,就是企业管理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原则和专业技术的专业化职业。从事这一特殊职业的企业家是靠其管理的专业能力获得职位和收入的,而不是靠一些先天的东西,如继承的财富或与当权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