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共享公交”为何被紧急叫停?

共享经济新业态频出。据165438+10月24日报道,近日宁波街头出现了一种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公交车也可以共享。据说8公里以内免费乘坐。

城市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不花钱就能解决?当然,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好事。23日,巴巴出行平台因涉嫌非法营运被宁波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叫停。公司CEO庄达奇也表示,“其实在项目上线之前,我们就知道总有一天,该来的迟早会来。”

还有这样的好事?

报道称,运营共享巴士“巴巴巴”的公司是一家名为宁波优优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司,位于宁波江北区政和电子商务园。企业负责人庄告诉记者,目前,宁波街头已经有5辆共享公交车在运行,今年年底将增加到20辆。

共享公交简单实惠。从宁波南部商圈到江北政和电商园,打车的话大概40元,坐优巴巴的话也就五六元。每位预约成功的乘客需要交48元押金,乘务员扫码上车。与自行车共享不同,押金可以在服务结束后立即退还。

然而,这个所谓的“永久免费公交”出行平台,昨天被宁波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叫停,原因是平台所属车辆均未取得公交运营资质。虽然管理部门已经两次约谈平台相关负责人,要求平台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相应申请,或者选择正规有资质的运输企业和车辆运营进行合作,平台也回复愿意接受整改,但非法经营活动仍在继续。

非法运营不安全,押金模式跑的多。

宁波市运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首先,非法营运车辆上路,乘客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由于车上乘客众多,一旦造成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平台采用押金模式。由于共享出行平台的跑路事件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还有一点就是平台宣称8公里免费,超过部分收费,容易引起纠纷。

“我们认为,未经政府部门批准,以所谓共享公交、永久免费的名义实际从事运输业务是违法的,我们将坚决制止取缔。”市运管局分管客运安全的钟副局长说。

据165438+10月25日报道,根据“共享公交”运营方的解释,“是通过免费出行的方式完成的。提供信息,收取信息服务费,不收车费。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在打擦边球。”但所谓擦边球,就是球没有离开球台,还在规则之内。“共享公交”无非是收车费,而不是收信息费。是新瓶装旧酒,是伪创新。这和旅游客运公司没什么区别。就是打着创新的幌子逃避监管。

报道称,除了缺乏相关运输经营资质,在主管部门看来,巴巴的“8公里内免费”更多是一种噱头,目的是博取眼球,抢占市场。因为公司目前试运营,线路一般都超过8公里。

正规公交车辆运营的网约车项目得到了管理部门的鼓励。

所以交通管理部门会停止平台的运营,会观察平台下一步的动作。必要时会执法,依法惩处。

鼓励创新,但要符合规定。

报道称,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交通管理部门开明多了,也更倾向于支持出行领域的创业创新项目。市运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到“审慎宽容”二字。但由于客运,尤其是公交车、大巴客运,涉及众多乘客的人身安全,国内类似的安全事故足以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因此,开展此类业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严格遵循法律法规。

例如,前几天媒体报道,宁波的一些地铁站前往软件园和R&D公园进行在线公交项目。平台选择的是正规有资质的公交公司,使用有资质的运营车辆和司机,严格按照批准的线路运营,得到了管理部门的鼓励和支持。据了解,目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平台企业都在积极跟进这一项目,探索创新模式,力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方便市民安全出行。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移动出行概念火热的当下,共享公交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虽然解决了部分城市的痛点,但是公交运营的投入成本巨大。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这样的商业活动往往一阵风过后就难以为继。国内部分城市出现的“共享公交”运营并不理想,部分中途退出市场,搅动了正常的公交行业,稳定了市场。

宁波市客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宁波公交客运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公交运营模式。对于确实需要公交出行或覆盖不足的区域,管理部门将根据反馈进行路线探索,视情况推出相关公交线路,方便市民出行。

一个规则之内,监管部门不是没有弱点和缺点,也不是没有漏洞。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监督,督促监管部门改正缺点,堵塞漏洞,让所有人和企业共享公平正义,而不是看着监管部门的弱点和漏洞急功近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享首先是公平公正的共享,而不是在法规之外吃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