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乔伊神舟还有谁?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企业全景
乔伊神州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因为该公司已成为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试剂核心原料的有竞争力的供应商。
原料是体外诊断试剂产业链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然而,体外诊断试剂近90%的原料市场被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严重依赖进口。只有少数诊断试剂企业能够生产自己的产品供自己使用。近年来,包括乔伊神州、东方生物在内的一些上市公司都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
体外诊断试剂的核心原料“卡脖子”
体外诊断试剂的原料用于制备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主要包括抗原和抗体、酶和辅酶、探针、引物、微球等。其中,抗原抗体、酶和辅酶是试剂中的关键活性物质,决定了产品的核心性能。
然而,由于R&D技术要求高、R&D周期长、生产工艺复杂,国内体外诊断试剂(IVD)原料几乎被跨国公司垄断,下游企业对进口原料依赖度高。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IVD原材料总额达73亿元,进口产品占市场份额的88%。2019年国内IVD原料仅占有约10亿元的市场份额。
在疫情的冲击下,体外诊断试剂原料本地化程度低的弊端暴露无遗。去年年初,中国新冠肺炎试剂原料普遍短缺。当时订购抗体试剂的核心材料硝酸纤维素膜(NC膜)需要60天,核酸试剂的原料蛋白酶K也缺货。
因此,IVD工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尽快摆脱核心原材料的“瓶颈”局面。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探索进口替代。其中一些企业是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如乔伊神州、彭飞生物等。,还有一些体外诊断企业已经实现了自己生产和使用,比如东方生物。
四家原材料公司冲刺IPO
a股有很多IVD上市公司,但纯原材料企业很少。目前,乔伊神州、诺和锐、彭飞生物、拜普塞斯四家IVD原料企业正在冲刺IPO,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其中,乔伊神州的主要产品为重组蛋白,是生物制药、细胞免疫治疗和诊断试剂研发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生物原料。
根据乔伊神州的招股书,IVD诊断试剂60%-80%的成本是诊断试剂原料包括诊断酶、抗原和抗体,其中部分是重组蛋白。乔伊神州开发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平台,包括先进的抗原设计和抗原制备技术平台,可提供“一站式”采购生化试剂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在2019中国重组蛋白试剂市场,乔伊科技的市场份额为4.9%,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在所有厂商中排名第三。
百事公司还主要提供重组蛋白等关键生化试剂产品,在国内生化试剂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公司重组蛋白试剂营业收入按全球市场销售口径统计,在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二;根据中国市场销售口径统计,公司在中国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二,在全球厂商中排名第四。
彭飞生物是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其产品包括抗原、抗体、诊断酶等产品。彭飞生物招股书显示,公司以诊断试剂原料业务为基础,经过近20年的发展,构建了完善的生物活性原料核心技术平台,涵盖免疫、分子、生化等主流原料的筛选检测平台,成为行业内领先的诊断原料供应商。公司作为国内龙头企业,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品牌在上游诊断原料领域的垄断,实现了诊断原料的本地化规模供应和向欧美发达地区的出口销售,诊断原料销售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围绕酶、抗原、抗体等功能性蛋白质和高分子有机材料开发技术和产品的生物技术企业诺沃赞,先后进入生化试剂和体外诊断领域,正在开发抗体药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掌控上游技术开发和终端产品生产能力的创新研发企业。截至目前,公司拥有200多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1000多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
新冠肺炎疫情给这些IVD原料的国内制造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乔伊神舟营收暴增近8倍,其中新冠肺炎相关产品营收达654.38+0.34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84.07%;诺沃赞去年营收增长近5倍,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产品占业务收入的76%;彭飞生物去年营收增长2.7倍,新冠肺炎产品贡献近7亿元,占比近70%。
此外,一些IVD原材料企业即将冲刺IPO。
今年5月,近岸蛋白开始接受营销辅导。公司主要从事重组蛋白、酶、细胞因子等产品的研发,以及CRO抗体药物的研发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生物活性酶、分子生物试剂、诊断原料、靶蛋白和细胞因子。2019年,近岸蛋白在中国重组蛋白试剂市场的份额排在乔伊科技和BPS之后,位列第五。
通用生物今年5月完成了数亿元的Pre-IPO融资。据介绍,通用生物实现了从基因-蛋白质-抗体的一站式业务整合,赋能CRO对IVD原料药和新药的研发,助力IVD核心原料药和生物制药的国产化。
去年年底,爱博泰克完成了6亿元的C轮融资,公司拥有涵盖抗体、抗原和分子酶的产品线。据介绍,该公司在抗体和抗原领域的第四代重组兔单克隆抗体平台和基于CRISPR技术的抗体基因敲除验证平台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少数上市公司实现了自产自用
国内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原料供应的本土供应商规模和数量都较小。目前,大多数企业仍依赖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原料(抗原、抗体和酶),只有少数大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能实现自产自用。
东方生物是国内少数能够实现体外诊断试剂原料自产自用的企业。
东方生物创始人兼总经理方小良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东方生物在核心原料的研发上有专门的专家团队,公司在加拿大、美国、青岛都有自己的R&D和生产基地。”所谓的‘卡脖子’现象将来可能不会在我们这边存在。"
东方生物在2020年年报中称,子公司青岛恒基研发的新冠肺炎抗体原料在报告期内实现了自给和外供。据介绍,基于对核心生物原料的前瞻性判断,东方生物在加拿大引进了专门从事抗原抗体研发的研究团队,并在青岛建立了抗体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组建了全球化研发团队。此外,东方生物还为其第四代诊断技术——液体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开发了荧光纳米球。该芯片检测平台的建成,可以填补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得益于自身优质的抗原抗体原料和多靶点产品设计,东方生物的新冠肺炎抗原抗体试剂在一系列国际测评中被公认为准确率最高,成为全球新冠肺炎试剂中质量最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并带动了传染病、药物检测等其他试剂的出口。自去年以来,除了新冠肺炎试剂业务的辉煌,传统试剂业务也增长了一倍以上。据了解,在同行和科研机构的帮助下,东方生物的抗原和抗体也对外出售。
安图生物和万福生物也在研发抗原、抗体和微球。
安图生物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通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和技术积累,公司在抗原和抗体的诊断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报告期末,建立了针对多达241000个表位的诊断抗体库,注册的251免疫诊断试剂自给率达到75.8%以上。
万福生物成立了独立的原料部——万福生物材料事业部,集生物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自主供应自产抗体、抗原、微球、质控品四大类原料。产品涵盖心血管疾病、药物、炎症、肾损伤等领域。
2016,迈克生物成立了专注于R&D和生化原料生产的全资子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原料R&D投入,不断实现自产原料对进口原料的替代,降低关键原料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料自给率,降低上游原料供应依赖进口带来的原料供应风险。
也有IVD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实现上游延伸,以减少关键原材料。
今年5月,迈瑞医疗斥资42亿收购Hytest,正是为了解决上游核心原料供应被国外“卡脖子”的问题。当时,这一收购案一度引起轩然大波。据报道,HyTest的主要业务是体外检测产品的开发以及抗原和抗体的生产。在心肌标志物等部分项目的原料供应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是迈瑞核心原料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核心原材料对IVD下游业务非常重要,核心原材料的自研将有助于迈瑞进一步降本增效。
目前IVD的核心原料仍以进口为主,但随着乔伊神舟、东方生物等技术的不断完善,总有一天会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