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外汇局出台23条政策,涉及房地产、小微企业等。

4月18日,央行、外汇局发布《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脱困、平滑国民经济周期、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23条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通知》指出,今年以来,央行下大力气加快超收利润上缴中央,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通知》还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最低贷款利率要求,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冲击,不盲目限贷、撤贷、断贷。

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和群众的金融支持力度。央行将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扩大贷款,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

在对小微企业等受困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方面,《通知》指出,将发挥好小微贷款支持作用。2022年10月1至2023年6月底,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给予奖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稳定小微贷款存量,扩大增量。

同时,将普惠小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纳入支农小额再贷款管理。自2022年起,继续滚动使用原用于支持普惠小额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必要时可进一步增加,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用贷款和首次借款人比例。

此外,金融机构应推广积极的信贷发放和贷款偿还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要细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绩效考核等要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科技赋能,加快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要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利率、展期或续贷等方式,积极支持受困企业抵御疫情冲击,不能盲目限贷、抽贷或断贷。要积极对接与征信平台相关的金融、政务、公用事业、商业等不同领域企业的信用信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融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增加了流动性。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快落地,人民银行努力加快结余利润上缴中央。

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退税和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相当于基础货币6000亿元,基本相当于RRR整体下调0.25个百分点。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下调RRR 0.25个百分点,并将投入约5300亿元长期资金。从全年来看,人民银行将支付1100多亿元的盈余利润,并在支付进度上提前做出努力,根据退税需要及时分配,配合其他货币政策操作,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引导市场利率下降0.1-0.15个百分点,带动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至4.4%,为有统计以来最低。

此外,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个减碳工具,加快交通物流领域6543.8+000亿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2000亿,普惠养老再贷款400亿,预计将带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654.38+0万亿元。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近期受疫情频发、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产建设营销活动受阻等影响,商品房销售有所下降,个人住房贷款额也略有下降。

数据显示,3月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余额同比增速较去年末下降2.3个百分点。

《通知》指出,要改进住房领域金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辖区内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和最低贷款利率要求,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促进当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2022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兰表示,3月份以来,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全国超过100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20至60个基点。

此外,一些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也符合地方政府的监管要求。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下调了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这是城市政府和银行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策略做出的差异化、市场化调整,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的特点。

国家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短期内部分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存在延期偿还月供、重新安排还款计划的需求。最近不少银行也推出了延期还款政策。

上述通知指出,金融机构要通过合理延迟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偿还本金等方式,灵活支持受困群众,相关逾期贷款可提交无逾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