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公司英文简介
索尼公司是电子业务部门和索尼集团的母公司,索尼集团通过其八个经营部门开展业务。设备(CPD),网络产品和;服务(NPS),B2B & amp光盘制造(B2B & amp光盘)、图片、音乐、金融服务、索尼爱立信和所有其他。[5][6]这些使索尼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娱乐公司之一。索尼的主要业务包括索尼公司(美国的Son y Electronics)、索尼影视娱乐、索尼电脑娱乐、索尼音乐娱乐、索尼爱立信和索尼金融。作为一家半导体制造商,索尼是全球前20大半导体销售领导者之一。
它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伊布卡(Masaru Ibuka)从sonus(拉丁语中声音的意思)和英语俚语“桑尼”(sonny)中得出了这个名字,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桑尼男孩”(sonny boys),这是一个外来词,在1950年代早期的日语中意味着聪明和体面的年轻人。[7]
当东京贸易公司在寻找一个罗马化的名字来推销自己时,他们强烈考虑使用他们的首字母,TTK。他们没有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东京急行铁路公司被称为TKK。[8]该公司在日本偶尔使用首字母缩略词“Totsuko ”,但在他访问美国期间,森田发现美国人发这个名字的音有困难。另一个被试用了一段时间的早期名称是“东京电信”,直到Morit a发现有一家美国公司已经在使用电信作为品牌名称。[12]
“索尼”这个名字是由两个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是拉丁词Sonus,它是“sonic”和“sound”的词根,另一个是“sonny”,这是一个在1950s美国用来称呼男孩的常见术语。[7]第一个索尼品牌的产品TR-55晶体管收音机出现在1955年,但公司名称直到1958年1月才改为索尼。[13]
在变革时期,日本公司用罗马字母而不是用汉字来拼写其名称是极不寻常的。这一举动并非没有遭到反对:TTK当时的主要银行,三井,对这个名字有强烈的感觉。他们努力争取一个名字,如索尼电子工业,或索尼电信。然而,盛田昭夫很坚定,因为他不想让公司的名字与任何特定的行业联系在一起。最终,Ibuka和三井银行的董事长都同意了。[8]
索尼历来以创建自己的新录音和存储技术标准而闻名,而不是采用其他制造商和标准机构的标准。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80年代早期的录像带格式战争,当时索尼公司针对JVC开发的VHS格式推出了用于录像机的Betamax系统。最终,VHS在市场上获得了临界质量,并成为消费者vcr的全球标准,索尼采用了这种格式。尽管Betamax实际上是一种过时的格式,但一种名为Betacam的面向专业人员的分量视频格式今天仍在使用,尤其是在电影和电视行业。
1968年,索尼为其孔径格栅阴极射线管电视和(后来的)电脑显示器系列引入了Trinitron品牌名称。Trinitron显示器仍在生产,但只面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和中国等市场。2007年初,索尼在美国停产了最后一台基于Trinitron的电视机。Trinitron电脑显示器已于2005年停产。
索尼推出了1975的Betamax录像带录制格式。1979年,世界上第一个便携式音乐播放器Walkman品牌问世。
1982见证了索尼专业Betacam录像带格式和协作光盘格式的推出。在1983年,索尼推出了90 m m微型软盘(更好地称为3.5英寸(89毫米)软盘),它是在有4英寸软盘和来自不同公司的许多变体的时候开发的,以取代当时正在使用的5.25英寸软盘。索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格式成为主导;3.5英寸软盘逐渐被淘汰,因为它们被当前的媒体格式所取代。1983年,索尼推出了家用电脑系统MSX,并(与他们的对手飞利浦)向全世界介绍了光盘或CD。1984年,索尼推出了Discman系列,将他们的Walkman品牌扩展到便携式CD产品。1985年,纽约推出了他们的Handycam产品和Video8格式。Video8和后续的hi-band Hi8格式在消费摄像机市场上变得流行起来。1987年,索尼推出了4 mm DAT或数字音频磁带,作为新的数字音频磁带标准。
索尼随身听
除了开发基于消费者的记录介质,在CD推出后,索尼开始开发基于商业的记录介质。在1986年,他们推出了一次性写入光盘(WO ),在1988年,他们推出了磁光盘,其大小约为125MB,专门用于档案数据存储。[14]
在1990年代早期,开发了两种高密度光存储标准:一种是由飞利浦和索尼支持的多媒体光盘(MMCD ),另一种是由东芝和许多其他公司支持的超密度光盘(SD)。飞利浦和索尼放弃了他们的MMCD格式,同意了东芝的SD格式,只有一个基于MMCD技术的修改,即EFMPlus。统一的光盘格式被称为DVD,在1997中销售。
索尼在1993中推出了迷你光盘格式,作为飞利浦DCC或数字小型盒式磁带的替代品。自从推出MiniDisc以来,索尼一直试图在ATRAC品牌下推广自己的音频压缩技术,以对抗更广泛使用的MP3。直到2004年底,索尼的数字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网络Walkman系列还不支持MP3标准,尽管提供的软件SonicStage可以将MP3文件转换成ATRAC或ATRAC3格式。
索尼的BRAVIA系列高清电视
在1993年,索尼用一种更新、更先进的专有运动图像数字音频格式(称为SDDS(索尼动态数字声音))挑战了行业标准杜比数字5.1环绕声格式。这种格式采用了八个声道(7.1)的音频,而当时杜比数字5.1只使用了六个声道。与杜比数码不同,SDDS利用了一种备份方法,在胶片的两面都有镜像的比特阵列,在胶片部分损坏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可靠性措施。最终,SDDS在电影业中被首选的DTS(数字影院系统)和杜比数字标准大大超越。SDDS是专为剧院巡回演出开发的;索尼从未打算开发家庭影院版的SDDS。
带控制器的超薄PlayStation 2
1998年,索尼推出了他们的记忆棒格式;用于索尼数码相机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闪存卡。除了索尼自己的产品之外,它很少得到支持,因为安全数字卡(SD)的受欢迎程度要高得多。这部分是由于SD格式的吞吐量更大(允许更快的记录和访问),容量更高,与同时可用的记忆棒相比,单位容量的价格明显更低。索尼对记忆棒格式进行了更新,推出了记忆棒Duo和记忆棒Micro。
2004年,Sony在迷你光盘格式的基础上发布了Hi-MD。Hi-MD允许在新推出的1 GB Hi-MD光盘上播放和录制音频,以及在常规迷你光盘上播放和录制音频。与早期的NetMD不同,Hi-MD随身听上的录音可以在电脑上来回传输,几乎不受干扰。除了将音频保存在光盘上,Hi-MD还允许存储计算机文件,如文档、视频和照片。Hi-MD引入了利用线性PCM录音功能录制CD品质音频的能力。这是自1992年推出MiniDisc以来,第一次可以绕过ATRAC编解码器,在小型光盘上录制无损CD质量的音频。
索尼是领先的开发商之一,并且仍然是蓝光光盘格式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在长达两年的格式战争之后,蓝光光盘格式最终成为竞争标准东芝HD DVD的市场领导者。第一台蓝光播放器于2006年6月上市,索尼的第一台蓝光播放器Sony BDP-S1于2006年12月首次亮相,建议零售价为999.95美元。到2007年底,这种格式得到了除环球、派拉蒙和梦工厂之外的所有主流电影制片厂的支持。[15][16][17]蓝光格式的受欢迎程度持续增加,巩固了其作为主流高清媒体格式的地位,东芝于2008年2月9日宣布决定停止支持HD 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