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发挥长三角的经济优势,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的问题,国内建了哪些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期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从12.4亿元增长到6700亿元。全国经济总量排名从原来的12迅速上升到第四,人均GDP从全国65438+。特别可喜的是,1997之后,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浙江经济也有所下滑,但仍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0.1%在1998,10.0%在1999)。2001年,浙江省GDP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有望达到2000美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如今,浙江经济的蓬勃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为“浙江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这必然是其拥有更好的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探讨“浙江现象”的成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浙江与周边发达省份和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拓展、特色产业、企业管理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又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也成为衡量各地区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诚然,浙江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全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环境下,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高。从65438年到0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略高于上海和北京,在各省中最低。1999年为4.29‰,高于上海(负增长)、北京、天津、辽宁、江苏,全国倒数第六,各省倒数第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发展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综合素质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与大陆人相比,浙江人有更多的优秀品质,如崇学、敢闯、聪明、勤奋、互助、务实等。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勇于创新。江浙沪一直是中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中国40%以上的科学家都不在此列。据《中国科学家传记词典》统计,每百万人著名科学家数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是浙江的4.15倍,江苏的3.49倍。尤其是宁波,不仅以商业大亨闻名,还是中国的“院士之乡”。目前宁波院士占全国1/16,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仅一所有效中学就产生了13名院士,这在国内是闻所未闻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肯冒险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的提升更多的是靠“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阎阿龙、陆、宗、南存辉、陈锦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强干、善于把握机遇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对住区的选择和企业对区位的选择,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法律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下面只是简单分析一下浙江的硬环境。(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滨海的中心位置有利于对外交流和对内扩张。而且靠近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货物、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和产业扩散自然是“水到渠成先得月”的优势。另外,南北相邻的江苏和福建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龙头省份,可以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相互支撑,共同发展。(2)资源与环境
经济制约瓶颈力量
资源匮乏阻碍浙江经济发展
“在建项目没钱,在投项目没地,在产项目没电。”这句话在浙江企业中广为流传。
据调查,浙江可用于工业的耕地不到400万亩,如果按照50万阿木年的速度使用,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在8年内枯竭。与此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靠近东海之滨的宁波是名副其实的水乡,甬江、奉化江、余姚江贯穿市区。但实际上,宁波人均水资源只有1.31.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缺水线。据有关部门预测,宁波、舟山每年缺水总量约6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调水工程和周边地区的10水库全部建成,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缺口仍将保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严重。
宁波的缺水情况可以说是整个浙江省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地面沉降。截至2003年底,宁波总沉降面积达175平方公里,整个宁波市区已成为一个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联的一份议案指出,2011年,浙江省需水量缺口将达55亿立方米;2020年将升至67亿立方米。
不仅是水,还有电。国家动能经济R&D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缺电最严重。据统计,自2003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省电力供应短缺越来越严重。2004年夏季,全省实际最大供电缺口在700万千瓦以上。2004年6-8月65438,全省电力损失达56.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9%。
“不到一个月,诸暨市就有了12家自带发电机的经销商。由于供不应求,公司仓库里几年的存货也卖完了。”诸暨机电设备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浙江几乎每个企业,甚至理发店,都因缺电而自备发电机。在全国百强县(市)、浙江十强县(市)诸暨,全市约有11655台自备发电机,发电容量260500千瓦。
缺电等问题导致大量浙江企业迁往外省。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企业转移总队和浙江省企业转移队对浙江596家企业的迁移情况进行了调查。
据调查,浙江省596家企业中,有196家已外迁,74家拟外迁,128家拟内迁,48家拟内迁,150家由外省迁入浙江。总的趋势是向省外迁移。
浙江企业最关注的前三大迁移因素是:土地资源,认同率为55.6%;电源,识别率为45.4%;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识别率为42.9%。企业离开长三角的原因很简单: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电力、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
“人民经济”抗风险能力弱。
在浙江,中小企业总数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5%以上,其中大部分属于民营经济。浙江经济是典型的“人民经济”。民营经济在浙江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从以往经济增长周期和加强宏观调控阶段的表现来看,浙江工业往往呈现出快上快下的特点。”根据浙江省经贸委的一份经济运行报告,这一现象与浙江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有关。
浙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大企业、特大型企业与其他省市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导致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浙江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遇到宏观调控等情况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明显。
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2004年,浙江工业总产值为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1,60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8%。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面临缺地、缺电、缺水、缺资金等困难时,中小企业的处境尤为艰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能优先考虑大型企业."浙江温州一家建材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虽然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占全部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但仍然是一个不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浙江的经济模式亟待转型。
“浙江民营企业未来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粗放式的,而是依靠新技术、改进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竞争力。有必要寻找新的方式来推动工业化,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不仅企业需要转型,浙江的经济模式也亟待转型。
事实上,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以2003年为例,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而缺电限电造成的GDP损失为0.6个百分点。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受到土地、能源和水资源瓶颈的制约。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快速上升,部分企业出口订单未能完成,部分新增投资受阻,企业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制度条件特别是资源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落实,资源约束将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因素。因此,要考虑如何保证资源供给和合理利用资源,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超前发展。
永不言败。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