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光电——第三代半导体龙头,居然买了个大包袱?
大约2300年后,名为“田文”的中国行星探测计划启动。“田文1号”火星探测器飞向茫茫宇宙,将于明年2月抵达火星。当然,火星不是目的地,而是在去往更远的恒星的旅途上,比如太阳。
一、踩风口,关于材料的美好未来
宇宙中有许多太阳(恒星)。离它们越近,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远远超过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的续航极限。因此,目前探测器还不能太靠近太阳。因为探测器也需要芯片,所以对半导体基础材料的要求更高。
于是,耐高温、耐高频、抗辐射、适应大功率的第三代半导体出现了。
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导体主要通过材料来区分:
第一代:主要使用硅和锗,这是目前大部分器件的原材料;
第二代:砷化镓、磷化镓成为4G通信设备主流;
第三代:以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金刚石为代表,尤其是碳化硅、氮化镓。其中碳化硅耐高温高压,主要用于电动车、高铁或工业用等千伏级。氮化镓主要用于中压(600伏左右)产品。虽然与硅材料有部分重叠,但其良好的移动性特别适合高频场景,因此在基站、5G通信等场景中占优势。
半导体的性能越来越强,对材料的要求自然是水涨船高。为了生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末,MOCVD,一种在高温反应室中气化有机金属化合物并产生相应材料的技术,成为主流技术。该技术中使用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统称为钼源。世界上玩的最多的MO源供应商有四家,中国那边有三家,1。国内这个是南大光电(300346)。其主要产品纯度达到6N(99.9999%),与众多用户深度合作,竞争态势良好。
摘自南大光电2020年半年报
中国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已探明的镓储量,该公司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三甲基镓的全球领导者。三甲基镓是制备氮化镓的必要原料,所以南大光电已经踩在了第三代半导体的风口上。
另一方面,由于第三代半导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公司的MO源目前主要用于LED行业。LED这几年竞争加剧,所以公司的MO源产品毛利率有所下降,但整体还是不错的。
摘自南大光电2020年半年报
但公司特种气体产品毛利下滑非常严重,这是后话...
第二,有钱任性,一个关于收购的悲伤故事
在MOCVD技术中,MO源在进入反应室时需要与高纯超净特种气体即高纯电子特种气体混合。这种气体不仅重要,其纯度和清洁度直接影响加工精度,而且量大,是仅次于硅片的半导体材料。公司磷烷和砷烷气体纯度达到6N级,是国内LED行业主要气体供应商,在电子行业也有所进步。硅烷和硼烷准备投放市场。特奇比墨源赚钱多了。去年上半年公司特种气体产品的毛利率高达60.76%,简直没有制造业高!
明星业务急转直下,源于一次有钱任性的合并。
去年8月5日,公司公告拟出资2.5亿元收购山东袁菲燃气57.97%股权,溢价率高达235%!
南大光电收购袁菲燃气57.97%股权的公告摘录
这起收购案的蹊跷之处在于,袁菲燃气由山东袁菲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才成立,其财务文件中2017和2018的财务报告均为模拟数据,两年分别亏损3000万和2000万,2019年前7个月亏损近1000万。可以说南大高溢价买下了别人还没做的业务,自己做了。
公告一出,深交所即发出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收购的合理性。公司回答的很清楚,最终于去年底以11完成收购。
任性收购的恶果在去年年底开始显现。公司费用飙升,利润大幅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都没有好转的迹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利润暴跌87.74%,经营性现金流缩水260.60%,由正转负。橘子哥估计,他收购的这部分业务仍在亏损。
摘自南大光电2020年半年报
这里要说的是研发费用。根据半年报,该公司上半年在R&D的投资增长了40%。如果属实,说明公司的R&D投资大部分已经满足资本化条件,因此计入费用的部分不增加,反而减少,这也符合新产品不断进入市场的现状。
然而,飙升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告诉我们,公司的销售并不顺利,收购资产的整合远未完成。
第三,结论
上半年,南大光电193nm高端光刻胶项目(可用于90-14nm工艺节点集成电路制造)顺利投产并开始客户验证。公司另一种高端材料ALD前驱体也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实现小规模销售。近日,公司宣布收购杜邦公司19新型硅前驱体技术资产包,继续增加技术储备。整体来看,南大光电基础较好,积累了核心产品,发展了良好的新业务。但是一个任性的收购,无异于给自己买了一个大包袱。何时卸下这个包袱,年报或许会有答案。
注: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