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隋朝科举的开放,给了社会上普通知识分子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条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社会荣耀的途径。这样,不仅社会各界人士推崇知识和人才,国家的管理也开始进入有序的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被刺激得大发展。
唐朝建立后,“唐制,取士科,多因隋旧,乃三事。“博物馆学的说自己是学生,各县学的说自己是农村贡品,都提升为有师有退。他的臣民的目的,是要有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秀才,一个慧法,一个慧言,一个慧算,一部史,三史,一个开新世纪的礼,一个好榜样,一个童子。有五经、三经、二经、一学究、三礼、三传、一史部。
今年是一个普遍的选择。他的天子说他从圣旨上出招,所以很有才华。"(《新唐书·选录》),也就是说,唐朝开始逐步完善科举制度。
秀才是唐代最重要的功名,“秀才”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认可的人中的俊才。“道术”之名,是专门为“玄学”设置的一门学科,研究天地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唐代实行科举科目,必然带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和学生的增加。就这样,中国各地的教育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中央政府设立了官方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崇玄馆,主要招收民族英雄和官僚的子女读书。与此同时,在地方郡县设立各种官营和半官营的书院和学校,招收各路士人求学,导致各种私塾的大发展,从而科举促进了中国的教育。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是两个渠道,不是一回事;虽然宋代王安石一度有意将科举与官学挂钩,以节省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简化繁杂的考试科目,但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违背了政治与教育不是一回事的内在规律,所以他的改革措施后来被取消了。
隋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结构与科举考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政治变革会带动教育变革,教育变革也可能带动政治变革。比如为了应付当时的科举考试,唐朝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经典进行统一选编,就像现在统一高考的参考资料一样。“贞观四年,太宗带经去圣所,字不正。圣旨之前,颜师古,前中书郎,在秘书省考五经。.....唐太宗也用了很多文献,章句复杂。他号召古代的老师和国家的儿子们向孔等儒家敬酒,并写了五经以释义。每180卷称为《五经正义》,并出钱实施国学。”(《贞观政治家崇儒》)。这些统一的经典文本在过去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初唐的学校教育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需要,从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经,《诗》、《周立》、《仪礼》为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亮传》为经。通二经者,一为大经,一为小经,二为中经。通三经者,一为大经,中经,小经。知五经者,皆大经,各存经,既有《孝经》,又有《论语》。《孝经》《论语》每则以一岁为限,《尚书》《公羊传》《谷亮传》为一岁半,《易》《史》《李周》《李逸》为两岁,《礼记》《左传》为三岁。学习书籍,每天看一张纸,偶尔学习时事,看国语、说文、子林、三仓、尔雅。书法方面,《诗经三体》限定三岁,《说文》两岁,《子林》一岁。数学方面,《孙子》、《曹无》限一岁,《九章》、《海岛》三岁,《张秋俭》、《夏侯阳》各一岁,《周谢》、《吴》一岁,《舒舒》四岁。
唐朝开元年间,李隆基亲自审定了据说是孔子的《孝经》,使其身价倍增。李隆基说:“我听说过古代,但它的风是粗略的。虽然心中的孝道已经萌芽,但恭敬之礼依然简单。而且几乎仁义兼备,亲誉受益。圣贤知孝能教人,故以严教敬,以亲教爱。所以,用忠义之道,显而易见,扬名立万之义昭然若揭。子曰:吾志于《春秋》,行于《孝经》。是知孝之人,德之根本!”(《四库全书全集·孝经序》)。由此可见,唐代官方主要推崇“孔子”之说,实际上是继承了新朝王莽、刘欣开创的“儒家”思想文化路线。因此,中国的科举制度动摇了贵族制度,但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等级结构。这种社会不平等是“君、父、夫”、“臣、子、妻”的不平等,是“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不平等。以前学者、农民、工人、商人是平等的社会阶层,社会从来没有歧视过工商部门的员工。但是,科举制度形成后,士人和农民的地位上升,尤其是士的地位,而工商从业者的地位下降,工商从业者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使得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商业和商业流通业受到相当大的束缚,这意味着中国的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从公元583年开始科举考试到公元0905年正式取消科举考试的1300多年间,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分化。在选拔大量人才充实官方政治组织的同时,许多其他不擅长科举科目的知识分子受到打压,甚至许多知识分子在科举场上屡遭挫折后,转而对过去的仇恨进行报复。洪秀全因屡得功名未果,转而造反。他不是中国第一人!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这种变异的社会现象。
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由于科举考试没有秀才,汉族的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少数民族政权谋生。他们一旦在辽、金、西夏政权中身居高位,就毫不留情地攻击自己的祖国。宋朝刚建国不久的嘉祐年间,有一个叫张远的书生,因为屡次进宫考试失败,对宋朝当局非常愤怒,于是投奔西夏当参谋,多次献计进犯宋朝土地。辽金西夏时期,各个民族政权和部落因为尊重汉制,都在争夺汉朝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宋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少数民族政权受益匪浅。汉代科举末流的子弟去民族政权谋求富强,在当时并不少见。汉代的教育学校似乎是为民族政权培养人才。不可否认,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加入少数民族政权,客观上对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和汉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中国各民族长期内战的根源之一,不值得提倡。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开始,中国有没有这样一群因为名利场而转而仇视祖国的「知识分子」?想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当我们谴责和鄙视变异“知识分子”因为没有得到国家重用而仇视和报复祖国的现象时,我们的确应该检讨一下科举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同时,也要检讨过去中国知识分子过分在意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仇视祖国的不正常社会心理现象。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摆正自己作为社会知识分子的地位和角色,中国如何通过合理的社会机制充分发挥所有知识分子的作用,可能是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一个社会文明现代化的标志,往往首先由这个社会文明中知识分子的现代化程度来体现;一个知识分子是不是现代化的象征,主要体现在这个知识分子是把个人的名利场放在自己言行的首位,还是把探索真理放在自己言行的首位。
为什么“科举”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吸引中国的学者走上这条道路?现在,让我们看看科举考试中的程序和社会给予杨东鑫的优待,我们就知道了。
事实上,中国自隋唐以来,国家选拔各级官员的方式并不是科举中的单行道,而是在科举产生的“进士”、州内各级官员和地方推荐的人员中选择新官的三种渠道。但由于国家政治对科举的直接干预,科举在客观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和考试制度,而是一种社会政治荣耀和社会身份的表达。这种情况和几年前中国政府重视大学教育的时候一样,人们把大学生称为“社会的宠儿”。同时,现在政府重视留学生,所以从国外回国的价值往往会翻倍。也就是说,中国科举带来的诸多社会副作用,主要原因并不主要在科举制度本身,而是因为国家过多的政治干预,造成了过去的“独木桥”。明清时期,每三年才一次,一次考试只产生300名左右的进士。你想想,全国有多少人想办法考上,不就导致了科举一系列的腐败和垄断机会主义吗!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弊端,其实是政治干预过多导致社会价值趋于失衡的一种社会表现。如前所述,任何具有现实效用的人为政治措施,往往有如下不良社会后果的表现。因此,过多的政治干预经济和文化,往往会阻碍社会的自然发展,甚至带来许多不良的社会后遗症。
唐朝完善了文武科举程序后,为了鼓励人们习武和参加科举,国家规定凡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在家庭中免交税、钱、粮和各种征收,实际上使家庭大大受益;同时,朝廷还规定,地方政府官员必须以礼相待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人,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这一措施原本是国家鼓励社会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政治措施,使那些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的人的社会认同大受赞赏。虽然并不是所有在科举考试中得了名的人都能做官,但从唐朝到清朝的1300多年间,朝廷一直高度关注和干预科举考试。所以很多得了名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当官,在地方上也是很荣幸的。自然就有很多人给予他们礼遇和经济上的资助,他们几乎一辈子都成了人民知识和荣誉的象征,变相的扮演了一个“活佛”的角色。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肯定会刺激很多人去千军万马拥挤的独木桥。这种科举氛围直接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虚名而不重视学者实际能力的社会后遗症。这种后遗症恐怕还没有真正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消除,严重削弱了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品质!也是中国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由于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因此,宋代王安石变法期间,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王安石变法有以下措施:1,参加各种科举考试,单独考进士科目;2.在学校培养士子,即通过考试、推荐等方式招收一部分学生进入国营学校,由学校资助,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这些学生中的优秀人员为官;3.统一科举考试中的写作格式,开创了八股文的前身,即对经学文章采用“破题、接题、讲短、交结”的“四股文”格式。北宋末年,宋宗伟也取消了科举考试,采取了直接从学校选拔官员的方法。但是,这是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所以南宋以后恢复科举,甚至取消了王安石的很多改革措施。但四言文延续下来,演变成了后来的八股文。
严格来说,八股是一种论文格式,并没有什么不妥,就像我们今天写社科论文或者自然科学论文都要遵循一定的格式一样。八股文后来名声不好,主要是因为元明科举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朱注的“四书五经”来写,这是中国元明清科举压人的关键因素。八股文的主要格式有:破题(类似于现在的议论文的论点)、承接题目(论点的详细说明)、开讲(简短的论点思维)、起笔(进入论点)、起笔、中笔、尾笔、捆绑股。后四部分是八股文的关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论证和结论阶段,是具体展现考生在考试中的天赋和独到见解的部分。
1306年,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决心,也为了向汉人证明元朝皇权尊崇孔子等圣人(注: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很大,汉族很多知识分子在少数民族政权中担任职务,所以儒道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很大,这一点今天应该注意到了),元成宗下令在京都府建一座供奉孔子的庙。1313年,元朝采用宋代科举考试方式,首次以朱注的四书五经作为科举版本。也就是说,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用朱的注解来理解圣人的言论,压制了很多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朱的思想文化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朱成的理学就是这样借助科举登上中国思想文化的神坛的。经过元朝和明朝的不断发展,四部曲到了明朝弘治九年,也就是1496。当年在考试题目“告君尊”的作文要求中正式完善。
中国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形式,根据不同朝代的具体情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形式。以明清两代为例,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如下:
因为宋代王安石变法取消了唐代繁杂的科目,只剩下进士科目。这样,明清科举只是按照士子的科举程序选拔人才。像以前的“算术、法律、汉字”等与民生相关的学科,都不再是科举考试了。当时国家设置的学校是这样的:清朝的学校分为官学和地方学,官学也叫国子监。国家全力支持的国子监、国子监,主要招收民族英雄、高官子弟读书。读书之后,大部分参加国家科举程序以博取功名,少数直接去做官。当地有个半官方的书院,官方对能进书院的人有很多物质和名誉上的优待。除了这些官半官的学校,民间还有很多私立学校。清代的科举程序是:无论身份年龄,都要经过子弟考(包括县级子弟考、州级府考、省级书院考)——中了一个乡试之后——宫考中的考试程序。
凡是通过了考生所在县的县考,即使是男生,也不是功名,而是一种社会荣誉,往往会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资助。男孩和女孩有资格进入政府考试;男学生通过官府考试后,有资格参加省大学士考试,通过省大学士考试后,成就了秀才之名。国家应该免除这位学者家庭的税收,并给予他经济援助。省考每三年举行一次,多在秋季考试,故又称“秋考”。只有学者才有资格参加这样的考试,那些通过省级考试的人被称为“举人”。只有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科学研究。那些通过最终考试的人被称为龚氏。龚氏的名额很少,一年只有300个左右。成就了龚氏功名的人,其实也成就了进士功名。然而,他们必须参加宫廷考试才能最终获得这一荣誉。所谓宫考,就是皇帝在太和殿再考一次指挥。殿试在宋代以前属于科研程序之一,仍有淘汰的地方。然而,由于张远在宋朝因科举投靠西夏并攻击其祖国而失败,宋朝皇帝取消了科举筛选制度。也就是说,考中的都是进士,不会再被打败了。然而,宫廷考试将不得不重新排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第二名,第三名叫,合称为“丁”国家可以直接释放一个取得了士子功名的人,也就是可以直接选他做官。但是,国家会根据国家官员的空缺派遣官员。所以有些学者一生都没有当过朝廷官员。同时,也有很多八品之外的官员可以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以博取功名,获得广阔的仕途。
周朝武则天按照科举程序,开辟了武举科举制度。所以从唐代开始,就有了武举科举。程序与文科科举基本相同,但内容是武术类别和兵法。这些武举科举官直接充实了军队管理。
因为太多的政治干预,中国的文化结构确实有非常矛盾的一面。科举的目的本来是隋唐以来国家打破地位,平等选拔人才的政治改革措施。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教育,即天地关系的教育,师生关系占了上风。所以,即使是科举,凡是有名望的考试,也就是秀才及以上的考试,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功成名就的人要拜考官为师,当年的学生也要互相拜。这样就在中国制造了严重的裙带现象。官场和学术界的这些师生关系,造成了相互任人唯亲的局面,这当然不利于国家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悖论,科举考试的公平目的往往因其内容而相互矛盾,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副作用。现在,我们在现实中仍然感受到的是当老师的习惯,学术界按毕业学校和职称拉帮结派的情况,谈出身就忽略人才实际学术能力的现象,这些都与历史上科举考试中的悖论性社会现象有直接关系。所以现在的人,尤其是学术界的人,要摆脱中国传统中一些腐朽现象的侵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过去有一种提前给科举主考官“写卷子”的习俗,即一些考生把平时写的文章献给一些同时代的名人和主考官阅读,以博取他们对自己的好感。但由于中国科举考试严格的保密和阅卷制度,这样的“写卷子”往往没有实际作用,反而发现了一些人才。比如苏轼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同朝的科考。苏洵把自己的文章提前交给王朝大官欧阳修阅读。后来苏洵落榜,但因为欧阳修很重视苏洵,就推荐他做了小公务员,充分发挥了苏洵的才能。如果不是欧阳修的推荐,苏洵也不会像他的两个进士儿子一样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介绍中国历史上的科举,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很多人,尤其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政界的人,还停留在科举的陈腐习俗中。即使在我要评论的中国近代十大思想文化人物中,也不能说走出了中国旧科举的阴影!几乎都与中国的科举文化有着各种渊源。洪秀全连续四次没有进入童审的第二阶段,对他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了他的疯狂,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反叛和反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张之洞曾试图在四川进行教育改革,最终促成了延续了1300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的灭亡。众所周知,康梁利用科举之际进行政治改革。严复将军虽然做到了北洋水师学堂教育长的位置,但可悲的是,他仅仅因为不是科举出身,就去反复参加科举考试,试图以一个“进士”成名。虽然孙中山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的哥哥多次强迫他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陈独秀本人就是一位学者。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有旧时代出租车司机的味道吗?胡适、鲁迅和毛泽东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这十个人物中,除了一直在新教育模式下成长的胡适,其余九人都与中国旧科举有着种种羁绊。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和评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人物时不可忽视的背景材料。如果中国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像五四以来的激进派一样,靠激烈的反抗就能解决,那这个世界就太简单了!要摆脱中国旧时代带来的腐朽因素,只能认真研究分析问题。这个研究和分析的过程,就像诊断和治疗一样,必须认真梳理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我从来不相信只会喊激进口号的人是社会革命家。他们只是一些现代的洪秀全。他们不足以成事,而且有很多旧科举的后遗症。施工往往非常困难。施工比爆破难一千倍。建构就是先认真研究分析,再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