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ax的IMAX挑战者
此前,IMAX花了将近65,438+00年才达到这个目标。
陈敬民先是接待了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影院老板,然后认识了一位来自山西晋城的影院经理。“他们都主动找合作在中国建巨幕影院。”
这让身为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巨幕公司”)副总经理的他感触颇深。两年前,他主动来到电影院寻求合作。现在他只需要等待电影院的到来。这种角色转换的背后,是国内国际市场对中国巨幕的认可。
陈敬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目前有超过100家中国巨幕影院,其中已建90多家,在建10家。达到这个数字,中国巨幕只用了三年,而IMAX用了近10年。“我们对中国巨幕的未来表现非常有信心。”
崭露头角的年轻人
2011年8月,中国巨幕在北京UME国际影城双井店开始试运营。8个月后,2012年4月,中国首家巨幕影院在安徽合肥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中国巨幕从最初的实验放映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同年5月17日,中影集团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宣布“中国巨幕”系统实验完成,将推向电影市场,引起国内外关注。7月,中影星美院线与中影巨幕公司签约采购18套“中国巨幕”系统,成为中国巨幕投放市场后的第一笔大单。
当时因电影《《阿凡达》》而在中国名声大噪的IMAX,已经深耕中国市场65,438+02年。这家成立于1967的电影科技公司,早在2001就在国内搭建了IMAX银幕,但此后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阿凡达》》的热播,中国观众才知道IMAX及其独特的观影效果。
随后,IMAX在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其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IMAX银幕数量突破50块,2012年达到100块。目前,中国的IMAX银幕数量已经超过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仅次于美国。
在IMAX如日中天的时候,尚待市场检验的中国巨幕的进入被视为“鸡蛋碰石头”,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
但也有专家表示很有信心,基于中国巨幕背后“自主研发”的标签。陈敬民坦言,中国的巨幕在2012推向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信心,但是前景非常诱人。“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黄金发展期,这对中国巨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陈景明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完全可以容纳两者的存在。“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食物。”
正如他所说,中国巨幕自2012年4月入市以来,印象深刻。2012年末,签约银幕数已经达到30块,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这个数字增加到了80块,“远超我们当初的目标。”陈景明说。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或在建的巨幕数量超过100块,平均每年翻一番,覆盖22个省56个城市。“我们目前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市场,未来的增长速度会更快。”陈景明表示,预计2015年中国巨幕数量将再增加50块。“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将建设中国巨幕影院。”
与此同时,IMAX在中国的业绩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其最新财报显示,到2014年末,大中华区(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省)IMAX影院数量达到234家,而2013年这一数字仅为173;其在大中华区的收入也从2012年的4492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7877万美元,使大中华区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低价策略
陈敬民毫不掩饰中国巨幕的诞生是为了摆脱IMAX在中国市场的垄断,为国内影院提供更多选择。但他也知道,如果正面对抗IMAX,中国的巨幕毫无胜算。“虽然我们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品牌不如IMAX。毕竟是老牌公司。”
正因如此,中国巨幕一开始就选择了与IMAX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在品牌短板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取胜。”陈景明表示,IMAX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外都饱受诟病。"由于其垄断地位,出现了许多不公平条款."
IMAX公司主要靠销售、租赁IMAX系统以及与IMAX影院票房分成来赚钱。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IMAX系统的销售和租金收入为7299.2万美元,占总收入的25%。
相比之下,中国巨幕的价格要低很多。在影院购买整套中国巨幕设备的价格为400万元,租金将收取票房分成的5%作为设备使用前五年的租金。五年内总份额不低于425万元,之后不收租金,每年维护费用只有五六万元。
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拥有5家电影院的萨姆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在2003年租用IMAX设备建造了一座IMAX影院,但双方的合作并没有持续多久。几年后,因为租金成本高,他把IMAX影院改成了普通的巨幕影院。“租价每年654.38+万澳元,太贵了。”
最让影院抱怨的是IMAX的票房核算模式。如果影院使用IMAX系统,必须向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电影票房收入,一般合同期限为7~10年。这一收入在2065,438+04年为68,465,438+08,000美元,占IMAX总收入的24%,比2065,438+06,5438+03%增长了近65,438+0倍。
而且IMAX不仅对每部电影收取654.38+0万美元的转换费,还从电影制片方获得654.38+00% ~ 654.38+05%的电影票房收入。2014年,这一收入为8365438美元+072000美元,占总收入的29%,比2011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
“IMAX是双管齐下的,既需要影院的票房分成,也需要制片方的票房分成。”陈敬民说。
山西晋城院线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票房计费制度完全是IMAX利用其市场地位强加给院线的不平等条款。“这对院线不公平,面临很大的投资压力。”
正是因为IMAX的劣势,中国巨幕不仅最大限度降低了电影制作成本,而且不向制片方收取任何票房分成。
近几年很多进口大片在国内上映都会直接选择中国巨幕,放弃IMAX,比如2012的《普罗米修斯》《冰河世纪4》。
“好莱坞电影和国产电影都在越来越多地与我们合作。”陈敬民表示,近三年来,中国巨幕共拍摄电影220部,其中进口片96部,国产片118部,平均每月5部。最近在国内热播的《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等6部电影都制作了中国巨幕版。
“中国的巨幕和IMAX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中国巨幕打开市场的法宝。”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会长林敏杰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不可避免的对抗
对于习惯了一家独大的IMAX来说,中国的巨幕显然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对手,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在2014财报中,IMAX特别提到“同行竞争加剧”已经成为其在大中华区面临的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2013北美IMAX收入较2012下降6.5%,而中国收入增长26%。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市场对IMAX的意义更大。
IMAX全球首席执行官理查德·格尔方(Richard Geerfang)早前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取代北美,成为IMAX全球最大的市场。他们雄心勃勃的目标是未来5年在中国新增237家IMAX影院,并实现IMAX中国业务在香港独立上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与中国巨幕的竞争不可避免,二三线市场是双方竞争的关键。
陈景明表示,中国一线城市的影院数量已经接近饱和,市场格局已定,不会有大的突破。相反,二三线城市逐渐成为未来电影消费市场的热点,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在林敏杰看来,中国的巨幕在这个市场的竞争中更有优势。“相对于IMAX巨大的投资成本,中国巨幕投资小,运营成本低,无疑是影院最安全的选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都一家早已与IMAX签订购买协议的影院,考虑到投资成本,宁愿损失已经交付给IMAX的定金,也不愿选择中国巨幕。
“成本控制对影院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吸引更多观众到电影院,中国巨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选择。”山姆说。
山西晋城的影院负责人也表示,如果在晋城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投资建设IMAX影院,回收成本周期会更长,“而且中国的巨幕比保险划算多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院老板找到陈景明寻求合作,但对IMAX敬而远之。这种压力也促使IMAX改变策略,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推出“合资票房分成”模式,大大降低了院线的前期投入和风险,受到院线的欢迎。IMAX目前与万达的合作主要采用这种模式。
除了国内市场,双方在国外市场也在开会。
2015年4月22日,中国第一家巨幕影院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布兰登影院开业,该影院还设有一家IMAX影院。在此之前的3月,印尼第二大影院雅加达卡拉瓦奇影城的双“中国巨幕”厅已经开工建设,未来该影院还将在印尼其他城市投资建设十家中国巨幕影院。
在山姆看来,IMAX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国外电影院经常挂巨幕影院的招牌来吸引观众。除了IMAX,很多影院都建了自己的巨幕影院。观众只想看到图像最大化,不在乎是不是IMAX。”他表示,如果双方合作成功,将在澳大利亚建设第一座中国巨幕影院。
林敏杰对形势有着更为乐观的判断:“中国巨幕有望在两三年内在国内市场超越IMAX。”
以上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