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线
四川铁路职业学院(高职高专)综合类公办
官网:/zsztw//
官方地址:四川成都
官方电话:028-68939881,028-68939880
邮箱:ctzyjyk @ 163.com
四川铁路职业学院是四川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公办高等院校。学校位于成都市郫都区,有安得和内江两个校区,占地585亩。有教学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多功能礼堂、运动场等校舍,建筑面积168200平方米。学校面向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等五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7100余人。学校环境宜人,文化氛围浓厚。70年来,为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长期分别保持在95%和85%以上。历史概述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原四川管理职业学院和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整合,主要举办以轨道交通为主要专业、经管类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于2019年更名为四川铁路职业学院。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转制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成立于1952。是原铁道部直属的首批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04年移交四川省教育厅管理,成为直属事业单位。办学特色学校坚持“出人头地、与时俱进”的办学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国奉献”的传统,坚持“德育为先、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办特色学校、做精品、办特色学校”的发展战略,以轨道交通行业办学为重点,以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铁路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被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专业重大示范点”。铁路供电技术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信委确定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立足轨道交通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业为主,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旅游、金融、贸易协调发展。现有骨干专业覆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所有核心技术岗位。开设铁路机车运用与维修、铁路车辆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铁路供电技术、铁路信号自动控制、铁路通信与信息技术、铁路工程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路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修、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保险实务、旅游管理与营销。校企合作学校拥有铁路综合训练场、城轨综合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44个,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站段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42个,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了优良保障。自主研发的“动车组检修、信号转辙机检修”两个课题的VR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电力机车模拟驾驶系统、远动仿真系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智能配电系统也已投入市场应用。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有限公司、成都郑欣宜财税咨询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城市名人酒店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基础扎实。与深圳地铁、广州地铁、重庆地铁、贵阳地铁、无锡地铁、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保持紧密合作,有效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团队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结构好、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00人,双师型教师114人,全国铁路行业名师3人,全国铁路与轨道交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社会服务学校充分挖掘办学能力,服务社会发展。轨道交通企业长期开展职工培训,铁路运输骨干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年均培训654.38+0.5万人次;长期致力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晋升司机”培训项目,合格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先后培训了“2+1”和程兰线阿坝学员,为打通四川的通道、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藏区扶贫做出了积极贡献。重视与郫都区政府、学校的合作,发挥学校优势,在文化基地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法治宣传教育、和谐社会治理等方面,与郫都区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利用学校办学优势,参与境外合作培训,为肯尼亚蒙内铁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选派优秀教师参加老挝铁路项目员工培训;与中铁二院合作,为埃塞俄比亚铁道学院提供服务,包括编制师资培训计划、教学计划、实训室规章制度、设备要求等。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和国家、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服务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战略, 服务四川“多作为、五区联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服务求支撑、打造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