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金融将成为释放汽车消费的“良药”。

本报记者陶珍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与能源、机械、原材料等工业生产相连接,并带动金融、旅游、出行等服务性消费。因此,汽车产业对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

疫情高峰过后,国内各大汽车企业生产基地已基本恢复生产,但汽车消费活力并未完全释放,间接阻碍了汽车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快速恢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中国汽车产销明显下滑。4月份以来,我国汽车销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据中汽协副总工程师徐海东分析,4月份的增长是汽车消费受到抑制后的“补偿性消费”,汽车消费的真正复苏还有待观察。

因此,刺激汽车消费成为当务之急。

上个月,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车压力,提振了汽车消费。但从根本上说,购车补贴与一次性购车成本相比作用不大,所以降低购车资金门槛,提供多样化的购车方式,成为扩大汽车消费的关键。其中,汽车消费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视觉中国

疫情期间,各大汽车公司和金融公司相继出台了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国家也加大了个人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帮助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拥有私家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指出,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形式较为单一,未来仍需要越来越成熟的汽车金融方式来扩大汽车消费,完善汽车市场。

金融政策缓解购车压力。

由于疫情严重影响了部分员工的收入,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不确定,导致现阶段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时犹豫不决。汽车金融可以有效降低购车门槛,撬动更多有意购车但缺乏资金的消费者。

“汽车金融产品作为销售策略之一,可以有效缓解消费者预算焦虑,促进新车销售。”J.D.Power中国区数字用户体验副总裁任红燕说。J.D. Power 2019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SSI)显示,31%的新车主表示,如果没有汽车金融产品,会暂停购车计划。疫情期间,汽车金融成为促进汽车消费的有效途径。

为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我国在疫情发生后也加大了汽车金融的支持力度。4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用好汽车消费金融。

文件指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通过适当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加大对汽车个人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不断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此后,广州、青岛、江西、江苏、北京都在制定和研究利用金融促进汽车消费的措施。

“与欧美等汽车消费大国相比,目前我国汽车消费金融贷款利率较高,企业资金压力大。所以汽车金融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降低汽车融资贷款利息有助于消费者利用贷款买车,减轻生活负担。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可以让银行盈利,缓解贷款部门的资金成本压力。

车企加大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主要有五种方式:银行、汽车金融公司、汽车厂财务公司、信用卡分期购车、汽车融资租赁。自2004年《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汽车金融公司以其首付比例低、贷款时间长、无需提供担保等优势成为我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主要方式。

疫情期间,汽车金融公司也提供了各种灵活的金融政策和还款方式,帮助消费者应对疫情金融危机。长安福特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疫情期间,长安福特提出了0年购车的理财方案。消费者在完成首付和三年贷款期限后,第一年不需要还款12个月。此外,大众金融服务中国也推出了全新的金融产品,首付20%,贷款前3个月和0个月还款。

针对因疫情无法按时足额还款的用户,很多汽车厂商也制定了疫情期间的宽限期政策,给予个人信用客户还款宽限期。东风大岳起亚还为失去经济来源的客户提供按月连续6个月向贷款机构还款的服务。

根据威尔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尔森”)发布的报告,为应对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各厂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金融方案由较为单一的方案向零利率、长期数、高补贴的综合应用转变,并努力创新金融方案,加快网贷速度,加大贴息力度,推广融资租赁。

疫情推动多元化金融发展

除了传统的汽车金融信贷,疫情也在推动我国一次性购车压力较低、还款方式灵活、车辆处置多样的融资租赁等金融方式的发展。“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融资租赁产品。中国消费者的观念逐渐开始从‘买车’向‘用车’转变,从‘所有权’向‘使用权’转变。”大众中国在给记者的邮件中表示。

据悉,与传统的金融贷款购车不同,融资租赁是将裸车、购置税、牌照费、保险等税费打包分期租赁给消费者。消费者只需支付全部款项的20%甚至更少的定金即可获得汽车的使用权,并在租期结束后决定是否获得汽车的所有权。在租赁期间,汽车的所有权属于汽车金融公司。租赁期满后,消费者可以通过支付尾款的方式购买汽车的所有权,也可以选择退车。

威尔逊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虽然传统金融的优势比融资租赁更明显,但随着融资租赁产品的利率和产品设计越来越合理,融资租赁产品将逐渐受到市场的欢迎,融资租赁的优势之一是可以大大减轻客户的购车首付款负担。根据威尔森的监测数据,传统汽车金融的首付比例主要在20%-30%,而融资租赁的主流首付低于传统金融。

“保时捷金融服务(中国)推出的‘无忧先得’融资租赁产品,在缓解消费者购车时的首付和还款压力方面有很大优势。”保时捷中国相关人士透露,该产品首付仅为20%,购买门槛是所有保时捷金融服务中最低的。大众中国推出的“快享-智选”融资租赁方案,预付款可低至车价的65,438+00%。除了首付低的优势,在月供到期后,融资租赁提供了购买尾款、返还置换新车、还车结束租赁三种处置方式,也让消费者的资金配置更加灵活。

目前,汽车融资租赁已经成为欧美主流的汽车金融服务。标致全球CEO安巴托此前曾与记者交流,全球除中国市场外,60%的新车销售都是以融资租赁的形式完成,汽车融资租赁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刺激融资租赁等消费金融的发展。“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经济调控政策,从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到取消二手车限迁、降低增值税等。这些政策将为未来的融资租赁业务提供更大的空间。”一位保时捷中国的官员说。

融资租赁的发展任重道远

虽然融资租赁可以大大减少消费者在购车方面的一次性投入,但与国外有近百年历史的模式相比,我国的融资租赁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缺陷,本质上并不能减少消费者的实际投入。

“融资租赁在中国无法开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车辆的残值。”沈进军指出,融资租赁的核心在于车辆残值,残值带来的折旧成本应该由车主承担。国外融资租赁的目的仍然是交易车辆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但在中国,金融公司仍然以“以租代售”的方式开展融资租赁,所以国外融资租赁车辆的残值由租赁公司或金融公司承担,但在中国却成了消费者。

“在租赁期内,不同使用年限的车辆残值会有所不同。在我国,金融公司的租赁方式主要是将车辆在租赁期间的折旧成本转移到消费者的月供上,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沈进军表示,这也直接导致了融资租赁在中国的成本高于传统消费金融。

此外,与国外成熟车型相比,我国融资租赁车辆的残值也很难锁定。“之所以很难锁定残值,是因为国内新车价格波动太大,新车价格经常倒挂。经销商亏本卖车赚取销售回扣,直接影响车辆残值评估。”据沈进军介绍,国外汽车厂商在销售端不会返利,而是将补贴投入到融资租赁产品的月供中,直接抵扣车辆剩余成本,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成本。

在当前疫情带来的消费格局下,只有降低购车和用车成本,才能从本质上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汽车消费。但从目前融资租赁等“新兴”汽车消费贷款的模式来看,消费者最根本的消费愿望和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只有准确挖掘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尤其是在疫情形势下,需要用金融杠杆撬动这些需求。”申进军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产品消费接近4万亿元,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汽车消费也将成为疫情期间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品类。在沈进军看来,在中国汽车市场,购车、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产品都应该合理健康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诉求,有效释放其消费潜力。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