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造林项目?
王有德是“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防沙治沙劳动模范”、“全国实践三个代表模范”、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65438年至0985年任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治沙林场副场长,开始治沙生涯。20年来,他只想着和做了一件事——治沙。在广袤的毛乌素沙地腹地,他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完成治沙造林25.9万亩,治理流沙30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织起一条绿色巨龙,紧紧锁住沙漠。除了治沙,他还治穷。王有德不想让工人住在破旧的房子里数星星。他积极探索增收途径,成立绿化工程公司,承包绿化工程80多项,累计产值3000多万元。全厂固定资产总额从过去的40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677万元。工人们高兴地搬进了新房,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全员一心发展林业,奔向小康。第二届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周安坡是山东省淄博市鲁山林场场长。1980从林业学校毕业后,来到庐山林场,扎根在林业生产的艰苦一线。24年来,他走遍了庐山的每一座山,庐山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一直坚持以林为本,以发展为主,效益优先,逐步扩大林场的思路。由于他的努力,淄博市政府早在1996就决定停止庐山林场的采伐,比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还要早。目前,庐山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97%,森林蓄积量25万立方米,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林场正朝着建设庐山森林、建设一流景区、建设林场新家园三大发展目标迈进。袁广祥(右)是江苏省溧阳市瓦屋山林场场长,第二届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2001年,他来到瓦屋山林场,这里经济亏损严重,负债800多万,领导班子几近瘫痪,员工连续8个月领不到工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所有的山丘,拜访了大多数员工,并举行了47场座谈会。认清形势,开始了大胆的改革实践:他采取了场办企业改制、经济林经营权改革、职工身份置换、机构人事财务合并、职工住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了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他盘活现有资产,招商引资,创办实体,鼓励员工自主创业。他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增加员工收入,培养典型。在他的努力下,不到三年,林场还清了800万元的债务,职工收入翻了一番,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千亩种子种苗基地、林场森林公园等项目也在实施中。刘万斌(左)是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第二届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浙江省文成县叶盛林场场长。他从65438到0999任局长的时候,林场资源危机,经济危机,人心不稳。刘万斌认真分析了林场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决心充分发挥资源(森林覆盖率达92.9%)和区位(地处文成县循环旅游线重要路段,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五年来,林场共投入5300万元建设森林公园,相当于40年总投资的15倍。2001,该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3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0万元。今年,游客人数预计将达到8万人。发展森林旅游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促进了县内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销售,每年增加经济收入12万元。李培生湖南永州市靳东林场党委书记。为了林业,他半路出家。原系湖南祁阳县常务副县长,65438至0999调入永州市靳东林场。当时永州林场负债累累,经营困难,职工发不出工资。李培生带领林场5万多名干部职工打“绿卡,写景观文章,创生态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2003年全农场国内生产总值近3亿元,4年上缴国家税费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7000多万元,是过去20年的总和。不仅每月按时发放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养老金,还发放了1999。林场森林蓄积量也从1996的224.7万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70万立方米,年均增加近8万立方米。曾获第二届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魏(右)是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第二届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全国造林先进工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七坡林场场长。魏从65438到098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直属东门林场工作,2002年来到七坡林场。经过调研,魏开始调整林种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抓速生林建设,抓资源利用工程,走林业产业化经营之路。2003年,林场启动了新的旋切板和建筑模板项目。2004年上半年,两个项目销售收入450多万元,安置了林场富余职工80多人。根据七坡林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林场规划建设3.6万亩森林公园,同时实施“30+1”工程,即通过租赁或合资建设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投资建设年产65438+万立方米人造板生产线。面向未来,魏和他的团队成员勾画了一幅崭新的林场发展蓝图。刘远树(左二)是全国绿化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四川省邻水县黄草坪林场场长。65438到0979,他从部队退伍,来到黄草坪林场。从普通的护林员、护林员做起,从65438到0999担任林场场长。他上任后积极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集体和职工自营经济,彻底打破劳动用工和劳动分配的“大锅饭”制度,实行分散经营和集约经营,职工收入增加。2003年,全场育苗2869亩,全场职工自营收入超过654.38+0万元,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林场经济的繁荣和职工收入的增加,不仅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而且改变了林场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国家投资的方式,拓宽了林场的融资渠道,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莉法,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第二届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原阳林场场长。1973开始从事林业工作,1991任原阳林场场长。他任农场场长以来,坚持“以林为主、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方针,立足林场实际,实施人才兴场、项目兴场战略,极大地改变了林场面貌,形成了种、养、加三大支柱产业框架。林场生产的“黄原”牌精米荣获中国科技博览会金奖,被誉为“中华第一米”。1996年,1996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仅这一项每年就为职工增收300多万元。目前,林场总资产达11.8亿元,2003年销售产值达6000万元,职工年人均工资达1万元。张委员是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二届全国十佳林场管理奖获得者,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场长。1982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同年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他工作了20多年,把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林场建设。鄂尔多斯市造林地处库布齐沙漠中部,该地区沙化土地面积正以平均每年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多年来,他带领全体干部职工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固沙造林等措施,共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在库布齐沙漠中部建成了以乔、灌、草为主,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林体系,有效地遏制了库布齐沙漠的北扩东移,为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经过多年植树造林,林场活立木存量增加到25万立方米,职工人均年收入654.38+0.5万元以上。李贵华是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第二届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管理奖获得者,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场长。1981参加工作,先后在新疆布尔津林场、福海林场、清河林场工作。2001,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场长。他上任以来,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强化管理,使一个内外债654.38+00万元的贫困国有林场成为新疆林业系统脱贫脱困的典型。三年来,林场完成造林1269亩,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79万元,多种经营净收入1061000元,农林总产值达4932万元。职工人均收入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职工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林场彻底摆脱了“两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