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需要避开哪些坑?
那么,有哪些常见的大学生求职陷阱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参考。
1,高职陷阱。有的公司招聘的时候工资很高,但是员工入职后会发现工资缩水严重。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相信高职的诱惑。
2.招聘会骗局。这种招聘会要么是参加单位数量严重下降,要么是招聘单位“不努力”,甚至有的单位收到简历后就消失了。这样的单位每个人都要做足功课,随时联系工作人员。如果对方态度很冷淡,那么就要引起重视,以免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电话陷阱。一般来说,毕业生在得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联系。有人利用毕业生的这种心理,打着联系工作的幌子给毕业生打电话或发短信,让毕业生回拨一些价格不菲的信息站,骗取高额话费。
4.交押金。正规企业的招聘不会收钱!每年的招聘总有一些骗局。孟新没有多少经验,当他知道有欺诈行为时,他总是选择妥协。
这些不正当诈骗公司以招人的名义,要求新人缴纳入职保证金、保证金、服装费、培训费、回转费等。面试过程中或者入职时,拿出保证离职后还款或者反复保证流程规范的协议。如果新人不了解,会认为这是入职必经的流程。
我交了费,要求退款。被告知退款,找不到人!
5.被骗被卖。这是最可怕的,你们准新人一定要特别注意!还记得柬埔寨的血奴吗?那个年轻人被一个骗子以征兵为由骗到柬埔寨卖血。是血淋淋的事实,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仔细甄别公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6.中介诈骗。这种中介往往是一个小房间,两部电话,三个人。求职者交了一大笔中介费,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招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公司。有些公司甚至根本不存在。
7.试试骗局。毕业生入职后一般有三到六个月的试用期。一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此期间少发工资,要么到期后故意辞退。
8.合同欺诈。磨刀不误砍柴。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完所有的钱,同时咨询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意见。别傻了,没看合同就签了。结果就是对你有一些非常非常不利的因素。如果离职,将面临高额赔偿。
9.骗取拘留证。无论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单位都无权扣留。去面试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最好只带证书复印件。如果招聘单位要求携带原件,求职者必须在向招聘单位出示原件后取回。
无论什么原因,原始凭证都不应该由任何企业保管。证书只是作为招聘企业核实求职者身份和业绩的标准,正规企业不必保留原求职者。
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招聘陷阱。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被骗的情况也很常见。那么,大学生在求职中有哪些防骗技巧呢?
1,不要轻信路边的招聘信息(广告),要通过合法、正当、有信誉的信息渠道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
路边的海报广告多被不法中介用来骗取求职者钱财。他们承诺的职位和薪水,大多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有骗取求职者的求职费,才能货真价实。
2.尽量直接去用人单位求职,不要把找工作的希望都寄托在人才中介上。有些求职者天真地认为,交了求职费,对方一定会给自己找到工作。事实上,一些“黑心”人才中介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收取求职者的费用,而不管他们是否找到合适的工作。
3.求职者不要轻信对方收取报名费、介绍费的话,更不要交押金。求职者有权拒绝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4.填写简历时,一定要注意保护隐私。重要的信息应该隐藏起来。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求职者在正式进入公司之前,应尽量加强对公司的了解,以免落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关注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的单位招聘一般会设在单位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一些以租房为应聘场所的单位要提高警惕。
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求职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要看三样东西: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企业登记的有效期,否则签订的合同无效;第二,看合同用词是否准确、清晰、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模糊的词语表达;第三,看劳动合同中是否有一些必要的内容,包括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订书面合同,试用期必须签订合同。
7.女生要避免一个人考试。每年都有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被骗甚至受伤。所以女生,尤其是去外地找工作的,最好结伴而行,避免和用人单位协商后去私人场所面试。
8.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如未支付报酬、低薪、拒不支付工伤赔偿、非法延长试用期等。,要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提起仲裁、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生要明白,进入社会后,要收起善良,把“警惕”放在自己的思想里。如果出了事,大学生要及时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