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的上市过程
综合评价法
企业上市是一项复杂的金融工程和系统工程,与传统的项目投资相比,它还需要经历前期论证、组织实施和后评价的过程,还面临是否在资本市场上市、在哪个市场上市的路径选择。在不同的市场上市,企业要做不同的工作,渠道和风险。只有通过对企业的综合评价,才能保证上市企业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正确经营。对于企业来说,组织调动大量人员,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去工作,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为了保证上市成功,企业会先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研究,慎重给出意见,在得到明确答案后,再全面启动上市团队的工作。
内部重组
企业首次公开上市涉及的关键问题有数百个,尤其是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民营企业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很多,比如财政、税收、法律、公司治理、历史沿革等,很多都是后期相当难以处理的。因此,企业借助上市财务顾问,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前处理一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项工作,保荐人和战略股东也可以得到加强。
开始工作
上市目标一旦确定,企业就开始进入上市外部工作的实际操作阶段,主要包括:选择相关中介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审计和法律调查、券商辅导、发行申报、发行上市等。由于挂牌工作涉及五六家外部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工作,人员涉及数十人。所以组织协调难度很大,需要多方协调。发行股票并上市已经成为当今许多企业的目标。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银行信贷收紧的背景下,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建立,使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又多了一条更广阔的融资渠道。然而,像所有的商业活动一样,上市是要花钱的。而且上市成本高还是一个尚未引起市场充分重视的问题。
2010年6月,某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其公开披露的材料显示,上市期间公司投入的信息披露费用高达10万元。根据规定,公司上市必须严格进行信息披露,其主要形式是在证监会指定的专业证券报上刊登相关招股说明书和上市文件。但谁能想到,仅仅是完成这个任务,就要花费数千万元。
但是,完成信息披露所付出的成本在企业上市成本的构成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上市成本分析
在是否上市的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税收成本、社保成本、上市准备成本、高管薪酬、中介成本、上市后的边际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
一、税收成本
上市公司在改制为股份公司之前,普遍存在大量纳税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少缴税的主要原因包括:
1,企业财务人员信息和业务原因导致少缴税。比如一些偶然的应税业务没有申报纳税;税收与财务在计税依据上的不一致,往往导致无法按照税收规定申报纳税。
2、财务管理不规范,收入确认、成本费用等。不符合税法规定,导致少缴税款。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企业成立初期规模较小的时候,尤其是税务机关对企业征税规模较小,很多企业对成本费用要求不严格,导致发票不合规、白条等情况大量出现。这些情况一旦被税务机关掌握,税务机关有权要求企业纳税并进行处罚。
3.对关联方交易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巨额税收成本。新所得税法和特别纳税调整管理办法对关联交易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规范要求。如果定价明显偏低,税务机关有权对关联企业的关联交易进行调查。一旦确认关联交易影响少缴税款,税务机关可裁定实施特别纳税调整。
第二,社会保障成本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存在用工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降低社保基数,少报职工人数,用综合保险代替城镇社保,低估加班工资,低估节假日工资等等。发审委对企业劳动用工的规范要求极其严格,因此拟上市公司一般会缴纳较高的社保费用。
第三,上市准备费用
上市准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各职能部门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提高管理水平,还要求组建一支专业的上市准备团队来组织和协调整个上市准备工作。因此,上市准备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考虑的成本因素。上市筹备费用主要包括:上市筹备团队和各部门为加强管理而增加的人力成本;公司治理、制度标准化、流程再造的培训费用;为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而增加的管理费用等。
四。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企业在上市决策过程中有必要考虑高管人员的薪酬。除了高管的固定薪酬,还要考虑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高管激励政策。一般来说,高管的固定薪酬不会因为企业上市而带来增量成本,但高管的激励政策往往成为上市公司高昂的人力资源成本。因为在市场环境下,大部分企业会采用高管持股计划或期权计划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主要激励手段。
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上市需要考虑的高管薪酬有时表现为高管的增加。为了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安排更多的董事、监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
动词 (verb的缩写)中介费
企业上市必须通过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在市场准入的保护伞下,中介服务成为稀缺资源,使得中介费成为主要的上市成本之一。企业上市必备的合作中介机构有券商、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其他咨询机构、金融公关机构等。中介费的高低取决于合作双方的约定,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目标融资金额、合作方的规模和品牌、企业基本情况决定的业务复杂程度、市场情况等。中介费的一部分可以拖到集资成功。
不及物动词上市后的边际运营成本
上市给企业带来品牌效应和信用升级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名累”的问题。比如人力资源的成本会因为企业是上市公司而增加,因为来这里的高素质人才更多,同时求职者对企业的薪资待遇要求也更高。再比如,采购成本会因为企业是上市公司而增加,因为有些供应商会因为企业是上市公司而提高价格。所以一般企业上市后的运营成本比上市前要高。考虑上市后的边际经营成本,有助于企业的上市决策和发展战略。
七。风险成本
企业上市决策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上市申报最终无法通过发审委,意味着企业上市工作失败。这种失败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威胁。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使公司的基本经营状况公开,给竞争对手一个了解的机会。此外,中介机构还掌握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也面临着丢失的风险。上市失败也使得之前在改制和规范过程中付出的税收成本、社保成本、上市准备成本、中介费用等成本成为沉没成本,短时间内无法弥补。
核保费用占比最大。
在整个上市过程中,承担最多工作的券商收取的费用是最高的,同时,这也是不同公司上市成本的最大差异。
其中承销费主要是根据发行时募集的金额按一定比例收取,而保荐费则是付给保荐人的签字费。有人做过调查。在已经单独公布保荐费用的10家创业板公司中,这部分费用差别不大,一般是300万、400万、500万三个标准。价格最高的国都证券承销红日药业收了550万的赞助费。
最大的区别是承销费,承销费决定了上市的成本。从花费的资金比例来看,这部分费用在整个承销发行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资产评估等多项费用的总和。比如神州泰岳超过654.38+0.2亿的承销费,几百万的其他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部分成本取决于企业的议价能力。
一家中型券商的保荐人表示:“与央企上市主要依靠券商的政府资源不同,创业板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价格基本都是按照市场标准制定的。但如果企业完全符合创业板上市的标准,并且有信心能够上市发行,往往会选择更便宜的券商,甚至是一些小券商。对于一些濒临达标的企业,更愿意选择政府关系好的券商。即使他们有再多的钱,也能保证企业安全过会,通过审批。”
此外,由于证监会的规定,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会有三年的辅导期,有券商为此开出了654.38+0万的年费。此前有消息称,由于创业板公司上市风险较大,不少券商改变了通常在整个项目结束后才收钱的做法,选择随着项目进展分批收费。
上市前夕照顾卖点和成本
上市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通过向公众出售自己的企业来出售公司部分股份的行为。因此,拟上市的鞋服企业需要对自己进行评估,明确自己的“卖点”,如经营前景、行业地位、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通常,拟上市的鞋服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包括其在市场地位、营销网络、推广渠道以及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比如其销量在一定市场范围内排名第一,企业近三年销量增长达到一定比例,企业销售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企业管理层具有一定年限以上的行业经验。
此外,企业还需要考虑地点、时机和上市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中国鞋服企业通常选择内地a股或香港主板作为上市地点。对于上市地点的选择,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发行市盈率、上市审批所需时间和监管环境。其中,发行市盈率是每股发行价格除以每股收益,所以发行市盈率越高,可以募集的资金就越多。
就中国鞋服企业的市盈率而言,内地a股普遍高于香港主板。但内地a股上市审批所需时间比香港主板长,监管环境比香港严格。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鞋服企业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
选择上市地点需要平衡诸多因素,与上市时机一并考虑。上市时机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周期和政府政策周期的变化,也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准备和资金需求。
一个企业上市通常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其成功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限制。同时,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会影响其上市。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国鞋服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常见的内部问题包括:法律重组、独立经营原则、业务剥离、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税务问题、会计问题、公司治理等。这些内部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法律问题和财务问题。很多计划上市的公司都提前引入了相关的法务团队和财务团队,从法律上和财务上对企业进行梳理和规范,确保在最佳时机到来时,企业不会因为自身原因阻碍上市进程。